中美博弈下的出海新潮流:中國企業如何在全球舞台上重塑自我
廣告
特朗普回歸白宮,將對中國企業的出海策略產生深遠影響。在貿易壁壘加劇和市場准入門檻提高的背景下,中國企業對出海的需求日益增強。根據中國商務部(MOFCOM)和國家外匯管理局(SAFE)的資料,在2024年首八個月,中國累計對外直接投資(ODI)達到7,894.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2.5%。中國投資者在151個國家和地區中的6,762家境外企業進行的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總額為6,692.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4.3%。在2023年,中國在東盟地區的直接投資總額約為251.2億美元,增長了34.7%。
中國企業的出海業務已成趨勢,主要目的是擴大市場份額和獲取先進技術。許多企業通過併購或合作迅速提升技術水平,例如在美國和歐洲設立研發中心,以吸收當地技術。企業也選擇在海外設立生產基地,降低生產成本,特別是在東南亞和非洲,這些地區較低的勞動力成本和原材料價格使企業能夠提高利潤率。此外,出海還能幫助企業減少進口關稅和貿易摩擦,擴大市場份額和品牌影響力。
資金出資與業務出海的關係密切。在疫情後的資本市場中,印尼的新股上市市場表現火熱,企業在印尼交易所上市都能獲得良好估值。同時,馬來西亞的首次公開募股(IPO)市場在2024年表現突出,上市公司數量和集資額均超過其他東南亞交易所。今年年初至今,馬來西亞已有46家公司上市,籌集資金15億美元,市值達66億美元,顯示出該市場的活力。
新加坡的IPO市場雖然較為低迷,但消費行業公司對回到新加坡上市表現出興趣。新加坡的金管局(MAS)成立工作小組,評估並加強IPO生態系統,使上市過程更便捷、更具吸引力。儘管前景不確定,新加坡的家族辦公室數量激增,從2020年的400家增至2023年中期的約1,650家,顯示出富裕個人對有效管理財富的興趣。
展望未來2025年的東南亞資本市場有望在多重利好因素推動下復甦。中國企業應把握市場機會,在東南亞建立穩固的業務基礎,發展自我造血的商業計劃,先行業務出海,再建立品牌與擴展市場,最終在東南亞資本市場上市,以實現持續增長的願景。
羅珏瑜 華坊諮詢評估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撰文:華坊諮詢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