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園種植到UCC咖啡 日本咖啡之父上島忠雄的執著︳富豪智慧
1853年,美國以堅船利炮逼使日本打開國門,從此西方文化全面侵入,這其中自然包括風靡歐洲幾個世紀的咖啡文化。
不過,在咖啡尚未在普羅大眾當中形成風潮之時,開小賣部的神戶商人上島忠雄(Tadao Ueshima)有一天走進一家咖啡店,懷著雀躍不安的心情,品嚐了生平第一口咖啡。那種甜中帶苦的味道是他從未喝過、難以形容的美妙滋味。
第一罐罐裝咖啡的誕生
想象著「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有更多日本人喜歡品嚐如此美味的飲品」,他拋棄了老本行,於1933年創辦了「上島珈琲店」,利用神戶這個日本本土最早開放的港口,做起了咖啡烘焙和生豆批發的買賣。
上島忠雄在1950年開始與咖啡產地合作,直接進口咖啡豆,進一步擴大產業,這也是UCC忠於「原產地文化」的開始。
1951年5月正式成立了「上島珈琲株式會社」,並於1958年開了上島咖啡第一間實體店。1991年,以英文名稱Ueshima Coffee Company的縮寫正式更名為「UCC上島珈琲株式會社」。
UCC真正揚名是在1969年,產出全世界第一罐易於攜帶的罐裝咖啡,引領了大眾對咖啡的新消費模式,並在1970年的大阪世博會上大放異彩,從此進軍國際市場,也讓日本成了世界第三大咖啡消費國。這也是上島忠雄被國際咖啡組織譽為「日本咖啡之父」的原因。
而罐裝咖啡發明的契機,緣自上島忠雄一次偶然的經歷。
一次,他在車站商店買了一樽咖啡牛奶剛要喝,站台就響起火車啟動的鈴聲。當時裝咖啡牛奶的玻璃樽,喝完需要還給商店,因此上島只能匆忙喝一口便衝上火車。
他覺得這樣很浪費,就想到如果不使用需要回收的玻璃樽,而是選用金屬罐做容器,既方便攜帶,能讓人隨時隨地喝到咖啡,也可以解決喝不完浪費的問題,同時可以常溫配送,方便運輸及儲存。
然而,由於缺乏成熟的生產技術,首款罐裝咖啡的誕生過程遠比預期的艱難。直到1969年,他們終於做出了滿意的產品。
第一款罐裝咖啡面世,市場反響並不理想,直到1970年3月,在大阪舉行的日本世博會上,UCC的罐裝咖啡迎來了大量訂單。
70年代首衝百億日圓銷售額
世博會後一年,UCC首次實現100億日圓銷售額,推出兩年,罐裝咖啡已成公司主打產品。
為了穩定供應頂級的藍山咖啡,UCC對原料的把控從源頭開始,從栽培環境就開始嚴格控製咖啡生豆的質量,從咖啡樹苗開始為產品把關。
它在牙買加生產世界頂級的藍山咖啡;在夏威夷生產極具口感、帶有獨特酸味的可納咖啡,每個農園都得天獨厚,極其適合咖啡生長。
UCC於1981年,在牙買加藍山地區開闢了「UCC藍山咖啡直營農園」,持續不斷地採納新的種植技術,壟斷了日本牙買加藍山咖啡絕大多數出口量。
1989年,UCC於美國夏威夷開設「夏威夷可納咖啡直營農園」,由三個農場組成,種植約13,000棵咖啡樹,當年被美國農業部評定為「西夏威夷地區最佳農場」。並逐步成為一個可以參觀和體驗烘焙的咖啡製作體驗式莊園。
為了推廣可納咖啡,UCC在夏威夷創辦了咖啡工廠直銷店。起初是作為可納咖啡博物館;現在則允許參觀者,學習他們感興趣的關於可納咖啡的知識。
同時,UCC在日本最先建成焙炒咖啡的自動化工廠,並開發製造出保持新鮮味道和香味的真空袋咖啡。
其後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掘咖啡的美味,UCC持續探索,創造出可保持剛焙煎出來咖啡香味的「AROMA冷凍製法」技術,鎖住咖啡豆獨特的香氣;還有通過對從粉碎到包裝的所有過程進行空氣隔絕密閉,將香味保存的「super aroma」技術等。
靠口碑成國民咖啡品牌
另外,UCC還開發出「TTND製法」,使罐裝咖啡也能保有香濃的氣味和清爽的口感。
在UCC看來,上述都是持續獲得香濃美味、讓人放心品嚐的咖啡的最好方法。
在對原料的篩選方面,UCC只使用有生產國原產地證明,而且符合「UCC標準」和產地等級標準的咖啡生豆,只有通過咖啡鑒定師嚴格質檢的原料才能進入工廠;同時還會檢查是否含有殘留農藥等,從而徹底保證安全。
此外,UCC也是日本首家獲得環境管理國際標準認證ISO 14001的業者,其使用特殊鍋爐,以萃取過後的咖啡渣作二次燃料供應蒸氣設施,減少了約82%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正是這種精益求精保證了UCC的品質多年來深受客戶信賴,人人稱道的口碑和始終如一的品質,讓它成為日本人心中的國民咖啡品牌。
如今,UCC集團的網絡已經擴展到歐洲和亞洲的20多個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