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華人挑機科技巨擘 Notion風靡社交平台
還在用Google Doc、Evernote甚至微軟(Microsoft)Office?可能太落伍了,矽谷的年輕人中,正在流行一款Notion。
軟件功能齊全
Notion是一家軟件即服務(SaaS)公司,產品類似Google Workspace的辦公軟件,其特點是介面單一、功能齊全。
該軟件涵蓋了文字處理、行程、電郵、投影片、待辦清單、圖表、相片、影片、地圖、會議紀錄、顧客資料庫等不同工作,還提供多種模板,讓不會寫程式的用戶製作各式軟件。
高中生用來記筆記、寫待辦清單;設計師用來做簡報;藝術家用來展示作品。例如Nike員工用其來管理專案;Adobe的產品總監Scott Belsky用來整理自己的研究並寫書。
Notion既服務企業也服務個人,整個介面採簡筆畫風格,設計更年輕化,富趣味性;同時有更多個性化選項,給用戶極大自由創造空間。
Notion創辦人趙伊是「80後」新疆人,從小學寫程式,17歲隨家人移民溫哥華,入讀當地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專業是認知科學;副修藝術。
趙伊曾表示,他的朋友很多都是藝術家,會請他幫忙把藝術作品在網站上展示。
當時他就開始想:為甚麼沒有一種工具,讓用戶能輕鬆地在電腦上呈現自己的作品?為甚麼用電腦不能像用紙一樣方便?
畢業後,印度籍創業家Akshay Kothari正在做新聞整合網站Pulse,看到趙伊設計的遊戲程式,很喜歡其簡潔的設計,於是決定聘用他。
趙伊並沒有接受,而是去了電子教科書公司Inkling擔任產品經理。
趙伊在工作中發現無論設計師、軟件工程師還是行政人員,每天都要打開太多線上工具,難免手忙腳亂效率低下。他開始思考,如何才能讓人人都可以便捷地根據自身需求,來設計屬於自己的高效工作空間。
2013年,趙伊募得200萬美元創業,當初無緣聘用他的Kothari,則成了項目的天使投資者。
趙伊在網上社群找到當時還在馬里蘭大學讀書的Simon Last,後者同樣對「大眾化編程」感興趣。
兩人只見了一面,Last就決定休學跟他一起創業。兩人的第一款產品,是一款手機應用程式(App)程式設計工具,並沒有引起多大「水花」。
用戶自發分享使用經驗
2015年夏天,公司瀕臨破產。為縮減開支,趙伊和Last解僱了所有人,把舊金山的辦公室轉租,搬到租金較低的日本京都。
第一款產品的失敗讓兩人領悟到,多數人並不想自己寫程式,原本的產品沒人看得懂。
趙伊向母親借了15萬美元,重做軟件,改用一種大眾都能看懂的介面,並在2016年3月推出 Notion 1.0。
這個版本的介面類似文字處理軟件,但用戶可用拖曳的方式執行多種工作,用戶介面簡單清爽,一經推出即受到創業社群的關注。
2018年3月,《華爾街日報》科技專欄寫了一篇評論,標題是「The Only App You Need for Work-Life Productivity」(管理工作和生活,你只需要這款應用程式)。
此後Notion聲名大噪,為擴張業務,趙伊找來天使投資人Kothari出任營運總監,三人合力把公司做大。
Notion獲得知名度的方式,很大部分來自用戶自發分享使用經驗。2021年1月,「我如何使用Notion」影片在TikTok瘋傳,下載量暴增。
公司在用戶社群進行推廣活動,第一步是「大使計劃」(Notion Ambassador),號召逾300名「超級用戶」組成社群,經營Notion相關的討論和活動。
市值100億美元
公司為這些宣傳大使提供搶先體驗新功能、獨家贈品、提供工作空間、經費補助等。很快世界各地Notion社群興起,並自發對使用指南進行本地化翻譯。
2023年9月,「#Notion」話題在TikTok的觀看次數達十億次。
趙伊曾表示,Notion其實並沒有創新甚麽,只是在復刻歷史。他並不想做一個追趕潮流的產品,而是想要一個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必需品。
「構建軟件其實跟做藝術一樣。我常常想是甚麽會讓產品永恆,對我來說,永恆就是要始終有人欣賞、有人需要。」趙伊說。
趙伊承認,最初創業時跟投資人聲稱他要打倒微軟和Google,是過於「浪漫」,惟他依然相信Notion前途無量。
2023年,Notion收入達2.5億美元,甚至已實現盈利。650名員工分布在美國、愛爾蘭、印度、南韓及日本。用戶包括企業和個人,企業客戶增長更為迅速。現時公司估值已達10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