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發夢創立Google 在車房內成立Google 谷歌掌門人身家千億美元
如果要問哪家科技公司塑造了互聯網和現代生活,Google可謂當之無愧。
Google最初只是一款搜索引擎,到現在已發展成為一家科技巨頭,旗下擁有八款用戶逾10億的產品。
這間龐大科網鉅頭的起緣,只是來自史丹福大學電腦科學專業的一名學生,他就是Google創始人拉里•佩奇。
1973年,拉里•佩奇出生在美國密歇根州東蘭辛市的一個猶太家庭,父母都是大學電腦教授。
2013年的Google I/O開發者經大會上,佩奇公開談到父親在他選擇職業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他父親對科技很感興趣,會開車帶佩奇穿越全美國,只為參加機器人技術大會,培養了佩奇的創造力。
佩奇的另一個啟蒙者,是塞爾維亞裔美籍發明家、機械工程師、電氣工程師尼古拉•特斯拉。
特斯拉的很多構想都非常驚人,可惜一切都只是空想,去世時孤身一人,負債累累,無人問津。
當年,12歲的佩奇從特斯拉的故事當中,明白構思創新的科技是遠遠不夠,還需要將其商業化,這才有了後來的Google。
將不可能變為可能
一般人眼中的「不可能」,在佩奇的腦海中會被解讀為「應該會成功」, 一般人眼中的「似乎不太可能」,在他的世界里意味著「很大概率會成功」。
佩奇23歲時曾在夢裏獲得靈感:「如果能把整個互聯網下載下來,僅保存著鏈接」。
醒來後他馬上將這個夢記下來並描繪了細節,確信這個夢將所有作為。
雖然佩奇未想過創造搜索引擎,但他想到可以更好的給網頁排序的方式,以形成真正的搜索引擎,Google就這樣誕生了。
佩奇和搭檔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希望Google成為一間敢想敢做、目光長遠的公司,並將創意變成人們生活的必需品。
這些年Google實現了一批令人難以置信的瘋狂創意:例如為街道拍攝全景照片、用數字技術複製真實世界、掃描全世界最大圖書館的所有藏書,開發能夠翻譯語言的機器等等,都是因為佩奇會行動,將夢想變為現實。
主動分拆 未雨綢繆
由於Google的市場分額遠超競爭對手總和,一般來說,像Google這樣的巨無霸,最擔心因為壟斷問題被拆分。
佩奇和布林從來都是未雨綢繆的人。
在看到微軟(Microsoft)和IBM被美國司法部以反壟斷為由起訴的教訓後,早在2008年Google就聘請曾代表美國司法部狀告微軟壟斷的前高級官員為法務副總裁,負責協調和政府的關係,並處理美國政府和歐盟對Google的反壟斷調查。
而且Google和上述的巨無霸企業有一個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其業務雖然多元化,但最核心的只有Google搜索。
所以,Google並沒有害怕被分拆,甚至還主動分拆自己。
Google重組架構 分拆業務
2015年8月,Google正式重組架構,以Alphabet為母公司,將Google搜索、Android、X實驗室全部拆分重組,Alphabet母公司則專注資產管理。
將業務拆分,一定程度上可以防範美國以至各國政府對它提出反壟斷訴訟。
另外,在業務發展上,佩奇亦有一個聰明之處,就是將已成熟的業務交給公司行政總裁皮柴(Sundar Pichai) 負責,自己卻選擇開拓較困難的新業務。
一般來說,一間公司為了嘗試新業務,往往都會找一個相關領域的專家來開展,這和Google的做法正好相反。
成熟業務交給他人看管
佩奇所持的道理是,如果由他自己掌控現有業務,讓新人嘗試新業務。
那些新業務最後恐怕會像IBM的個人電腦部門或者微軟的在線部門般,在行業中缺乏競爭力。
為免步IBM和微軟的後塵,佩奇選擇把成熟的業務交給他人看管,自己負責最需要資源支持的新業務。
持續探索新業務領域 矽谷公司的特點之一就是,不介意公司死亡,不會刻意拯救一間死期將至的公司,而是把目光往前看,努力尋找下一次機會。
企業難避免老化衰亡
佩奇曾在公司一次內部會議上提到:企業和生物一樣,從小到大,慢慢老化再到衰亡難以避免。
而全世界可以做到不死的生物,就只有一種海蜇。
據佩奇解釋,這種海蜇本身其實亦會生老病死,只不過若果用針去刺激它,它就會生長出新的細胞,當母體死亡時,新的細胞會發育成為完整的海蜇。
Google不斷探索新領域
佩奇希望Google不斷創立新的產品部門,因此他不斷探索新領域,成立了Google風投、X實驗室等獨立的部門,並希望這些小部門最終能不依賴母公司生存長大,同時傳承公司的基因和文化。
佩奇專注的新興科技,包括可吸收的納米顆粒、能直接接入寬頻網絡的熱氣球項目等。
根據今日(27日)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佩奇以1080億美元財富,排名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