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平民牛肉飯轉身 吉野家逾百年化解危機啟示
1899年大阪人松田榮吉(Eikichi Matsuda)在日本橋一帶的水產批發市場,開了一家小食攤檔;1923年,關東大地震毀了水產批發市場,重建後遷到築地,松田榮吉也於1926年在築地重新開店。
創業以1億日圓為目標
1945年東京大空襲,店舖再度毀於一旦。戰後,松田榮吉的兒子松田瑞穗(Mizuho Matsuda) 繼承父業,1958年正式決定以牛肉飯作為畢生事業,以100萬日圓的創業資金,成立吉野家株式會社,目標是年銷售額達1億日圓。
要知道,當時吉野家築地店僅是一間15個座位的小店,以當時的產品單價來算,要達成年銷售額1億的目標,每日來客至少要達千人!沒想到,這個目標七年後就實現了。
松田榮吉在50年間一次又一次地重建事業,松田瑞穗用13年確立目標、用七年實現幾乎不可能的目標,展現出超乎尋常的堅韌。
看起來,吉野家對「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有著自己的一套處理方式。
例如建店初期,吉野家只有兩大口號:快捷和美味。
為實現「幾乎不可能的1億日圓」,將15個座位的效率發揮到極致,吉野家大刀闊斧地將菜單進行刪減,僅保留牛肉飯這一主打產品,同時精簡產品食材料,最終只保留牛肉和蔥頭。
產品少、食材聚焦,浪費才能愈少;採購量愈大,費用才能愈低,而做到這些唯一的方法是將菜單聚焦,甚至做成單品——做單品易操作,技術門檻低,用人少,更能發揮規模經濟效益。
之後,吉野家又要求員工在顧客入座的30秒內完成上餐,而通過不斷的操練實踐,最終實際上餐時間是20幾秒,堪稱神速。
不過,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快捷」基本上就不再是吉野家的重心了。1970年,日本允許外資進入餐飲業,並在翌年完全開放市場,吉野家也在這一年「連鎖化」擴張,開始高速發展。
至70年代後期,為配合連鎖戰略迅速搶佔市場,「價廉」作為新要素加入吉野家的價值觀,並成為首要的管理目標。
破產重組後迅速翻生
為了降低成本,吉野家選用另外的冷凍乾燥肉代替,同時還給牛肉飯加價,使得顧客對價格和口感滿意度大幅下降。
急速擴張門店也帶來店長素質下降的現象。最後由於盲目擴張分店;喪失了「美味」與「價廉」精神的吉野家,因高達120億日圓的負債,宣布破產重組。
在臨近公司正式破產之際,松田瑞穗申請了「公司更生法」,給吉野家一次重組機會。
當時才30歲、身為區域本部長的安部修仁被召喚回國,率領同仁渡過危機,他們決定改變吉野家80年來不變的標語「快捷、美味、價廉」。
雖說是改變,也只是調整順序,將「美味」與「價廉」放到前面,而成為「美味、價廉、快捷」,因為他們發現復興關鍵還在牛肉飯,牛肉飯的美味必須擺第一位。於是選用了新鮮牛肉,所有醬汁在門店重新調,米在門店重新洗。
有著堅韌傳統的吉野家迅速站了起來,在破產的第二年,就實現了14億日圓的常規利潤,整個重組復甦過程僅用六年,1987年,他們還清所有債務,公司結束重整而再生。
1992年,42歲的安部修仁接任社長,領導吉野家長達22年,而被稱為「牛肉飯先生」。
2003年12月,美國爆發瘋牛病,日本停止進口美國的牛肉,當時吉野家只供應牛肉飯,安部修仁下令全面停售牛肉飯,2004年吉野家受此影響大虧逾12億日圓,面臨重組以來首度虧損。
他解釋自己在第一時間下令停賣,是因為吉野家熬製出的傳統牛肉飯醬汁,是搭配美國牛肉設計的,因此一旦用的不是美國牛,吉野家就不是吉野家。
隨後他成立研發部,拿出雞肉丼、豬肉丼等更多元的產品組合,順勢帶著吉野家轉型。一年後公司轉虧為盈,賺26億日圓,再次力挽狂瀾。
吉野家過去一直因產品太單一化而飽受爭議,而現在除牛肉飯外,其他食物也基本上圍繞著牛肉飯而生,例如咖喱牛肉飯及野菜牛肉溫泉玉子飯等。
顧客會因時代變化而變化,吉野家不會改變產品最根本的要素,但會思考在產品中加入甚麼要素,以滿足顧客需求,對產品進行改良。
不過,在2020年,吉野家因受疫情影響營業額大減,全年虧損75億日圓;同年在全球關閉150家店舖,其中100家為日本本土門店。
這家日本快餐界的龍頭品牌,近年在環球市場的市場分額被蠶食,這次能否走出困境?還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