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鄉鎮小店到零售霸主 Walmart 60年轉型適應後疫情時代

品牌故事

廣告

繼一季度利潤暴跌25%之後,全球零售巨頭沃爾瑪(Walmart,美股代號:WMT)於上週一(7月25日)下調第二季度與全年利潤指引,股價亦應聲大跌近10%。不過,穩坐老牌零售商的第一把交椅、經歷60年歲月洗禮的Walmart,依然在這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中,展現出驚人的適應能力。

在新冠疫情導致的臨時關店,以及物流限制帶來的諸多挑戰下,Walmart在某些業務領域,仍然表現亮眼。

強化供應鏈撼亞馬遜

5月19日,Walmart發布22/23財年第一季度財報,期內總收入為1,416億美元,同比增長2.4%;營業利潤為53億美元。

其中Walmart中國的淨銷售額同比增7.2%;電商業務增幅驚人,淨銷售額同比增長89%,兩年累計增長率高達149%。

不過,管理層強調,因在疫情下的封控和物流限制,使得第一季度中國市場的銷售額增長低於預期。

由山姆•沃爾頓(Sam Walton)於1962年創立的Walmart,經過60年的發展,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連鎖零售商。

Walmart在全球生意愈做愈有,其背後家族的財富也水漲船高,據2021《福布斯》美國最富家族排行榜,沃爾頓家族的財富高達2,470億美元。

而今年Walmart更以逾5,727億美元營業額,高踞2022《財富》美國500強排行榜第一位,並連續十年稱霸榜首。

從鄉村小店,一步步走到今日的世界零售巨頭,Walmart的成長歷程中,包含著許多成功秘訣。縱觀其發展歷程,面對市場的激烈競爭,以及時代的瞬息萬變,它在不同階段都樂於調整發展策略。

(圖片來源:Walmart提供)

回顧從1962年至1979年,Walmart通過天天平價(Everyday Low Price)吸引顧客,在小鎮這樣一個缺競爭、有需求、低成本的環境中稱霸區域。

從1980年至1990年,Walmart又將物流中心迅速擴張,選擇於城鄉結合開店,在全美遍地開花;一直以來強化供應鏈管理,實行低價策略,逐步發展成美國零售巨頭。

1991年以後,正當美國零售市場趨於飽和,Walmart開始海外擴張;到2011年之後踏入電子商貿時代,便大規模收購網上零售平台Jet.com、Flipkart等電商公司,與亞馬遜(Amazon,美股代號:AMZN)直接競爭。

雖然在電商興起後,巿場上許多聲音開始唱衰Walmart,但公司隨後的表現,並未如他們所願,在訊息技術和互聯網面前,Walmart每次轉型都精準踩在時代趨勢上。

建立商業衛星系統優勢

在創辦人創業的上世紀60年代,Walmart就購買了第一部電腦支持日常業務,還建立了存貨管理系統,並最早使用電腦系統跟蹤存貨。

1973年Walmart建立電子收款系統(POS);1974年全面實現SKU單品級庫存控制;1979年總部建成了首個數據處理和通訊中心,實現了電腦網絡化和24小時連續通訊。

創始人Walton認為,決定大型零售商超競爭優勢的根本因素是「成本意識」,並將此發揮到極致。

不管是技術升級、管理風格,還是倉儲管理和拒絕賣廣告,甚至被詬病的供應商一線員工工資太低,Walmart都是圍繞「成本意識」去展開。

不過,這可不是單純的節省金錢,而是要看投入的成本是否能轉化為核心競爭力。

(圖片來源:Walmart提供)

很明顯,Walmart對有助增強競爭力的手段上,是不吝嗇大手筆投資的。

早在80年代,Walmart就捨得花巨資建立一個商業衛星系統,全球每間分店都有自己的終端儀器,並通過衛星與總部相連,可及時了解各店庫存,跟蹤銷售額、新品上架等情況。

Walmart的數據中心與供應商也建立聯繫,形成了快速反應的供應鏈,使門店不會發生缺貨情況。

以往Walmart年銷售額平均為84億美元,衛星系統建成十年後,年銷售額很快升至936億美元;20年後達2,880億美元。

近年,為了應對疫情的衝擊,集團憑藉強大的門市網絡,配送線上訂單之餘,更開始美國當地實驗無人機送貨服務,可在數十分鐘內,將顧客訂購的商品送達。

Walmart預計2022年底前,在美國六個州擴大服務,由37間門市服務當地400萬戶家庭;未來可望在一年內,透過無人機運送超過100萬件包裹。

另一邊廂,在內地市場,以中產家庭為主要客群的山姆會員店的付費會員數量,已超過400萬名。目前,在山姆門店的城市,逾千類日常商品可在一小時內送達。

(圖片來源:新傳媒資料室)

圖片來源:Walmart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