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 Hyundai 資料圖片

南韓第一車企起亞 與對手合併後在全球重新崛起

品牌故事

廣告

南韓的汽車工業中,現代(Hyundai)與起亞(Kia)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品牌。兩間原本獨立的公司合併後,成為世界排名前五位的汽車生產商。它們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又因何而聯手,並締造南韓汽車產業的崛起?

以現代起亞為代表的韓系車,在全球市場銷量屢創新高。電動車掀潮流,許多傳統車廠陷入掙扎,但起亞卻在全球市場大殺四方。
資料顯示2022年起亞全球銷量約290.36萬輛,按年增長4.6%;其中電動車48.7萬輛,同比增長54.8%。當中EV6在全球熱賣,總銷量接近80,000輛。
今年6月,起亞歐洲營銷總監向外媒透露,他們將加速發展全方位的產品線,推出入門小車、跨界休旅等,由EV1~EV9所組成的各系列的純電動產品,提升品牌市場分額,並持續邁向成為電動車界領導品牌。

從單車作坊到自研汽車

排名全球前五位的車企南韓現代汽車集團,旗下的起亞品牌實力不可小覷,即使其車款有不少和同集團的現代汽車共享資源,但相比之下,起亞更顯朝氣,設計感更強。

實際上,起亞的造車歷史已逾70年,比現代汽車還要久,擁有更深厚的工業基礎與造車傳承。
起亞的創始人金哲浩(Kim Chul-Ho),出生於北韓,早年曾去日本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於1944年在首爾永登浦區創辦了起亞的前身京城精密工業,主營單車零部件製造,並於1952年3月製造出首款單車,名為「三千里」(Samchuly)。
1960年單車廠決定投入電單車開發製造,自主研發的第一輛電單車C-100,於1961年10月出廠;其後再推出一輛廂型三輪貨卡車k360。
當時的南韓滿大街依然是進口車,作為一名生逢亂世、做過亡國奴的南韓商人,金哲浩內心期盼國家強大,真正造出自己的汽車。

1971年,在金哲浩的推動下,起亞推出了自主研發的E_2000和E-3800款小汽車。
不過汽車工業核心在引擎,而那時南韓汽車產業的掣肘就在於此。
1970年面對汽車產業的蕭條,朴正熙政府下軍令制定了重要零部件國產化目標,同時給汽車重要配件製造涉及的原材料,給予免關稅政策。
在政策的強力支持下,率先殺出一條血路的是起亞。
1971年,起亞開始計劃製造汽車;同年首度推出四輪廂型貨卡車Titan,藉著南韓經濟起飛的東風,Titan被小企業爆買,也提振了起亞自主研發汽車的信心。
1973年,起亞創辦南韓首個具備整車生產製造的工廠;1974年10月,首款自主研發引擎的起亞Brisa房車面世,正式結束了南韓無法自主研發造車的歷史。

Brisa有六成以上的零件是在南韓製造,充分展現了起亞自主造車的潛力。這款汽車也是後來南韓首個出口海外的汽車品牌,成為南韓人的驕傲。一個月後,68歲的金哲浩離世,公司由金哲浩長子金相浹執掌。

與現代汽車合併後重出江湖

上世紀70年代,中東重要產油國減產造成石油危機,南韓車企大受影響,起亞因單一經營面臨滅頂之災;1982年7月,在政府主導下,起亞忍痛與東亞汽車合併,這才勉強活下去。
其後,南韓政府又指定起亞為客貨車生產廠家,起亞這才稍為恢復元氣。
1984年,起亞成立研發中心,1986年7月,起亞與美國福特汽車簽訂合作協議,將10%產權轉讓給對方。

此外,起亞還將8%產權,讓給日本萬事得(Mazda)公司,開啟了全面國際化。故此,起亞在90年代的新車,都融合了福特(Ford Motor Company,美股代號:F)或萬事得的資源。
1990年3月,起亞更名起亞汽車株式會社(Kia Motors Corporation),陸續推出新款系列汽車,包括Potentia、Sephia和Sportage等。
1992年,起亞在美國設立分公司;1993年 Sephia型房車成功打入歐洲市場。
由於汽車產業格局的變化,起亞在1994年開始銷售不利,由於資金不足被迫關閉研發中心。

之前由於吸取單一經營的教訓,該公司進入冶金、建築多個領域,還在海外設立了逾20家汽車進出口公司,但大肆擴張的同時,也造成了高額負債。
到1997年在亞洲金融危機衝擊下,起亞瀕臨破產,於1998年將51%股權轉給現代汽車。
2000年,起亞與現代合併不久後,推出了最新款EF索納塔sonata和君爵XG車型,深受海外市場喜愛,為公司贏得「開門紅」。
融入現代汽車集團旗下的起亞,也並未銷聲匿跡,隨著不斷推出的新車型,這個品牌再次回到消費者的視野中。
在新資金和新團隊的運作下,起亞朝著年輕化和時尚化發展,並在此後聯手現代參與全球大型賽事,包括組織南韓職棒球隊起亞虎隊、贊助世界盃足球賽等活動。

獨立營運的現代和起亞共享資源,路也是愈走愈寬,這兩個品牌從相互競爭到合作共贏走過逾70年,共同推動見證了南韓汽車產業,從無到有,再到崛起的歷史。

南韓 Hyundai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撰文:莊夢奇圖片來源: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