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間彌生 資料圖片

草間彌生|挑選藝術市場中的金蘋果

品味生活

廣告

每個收藏行為的背後都有不同決定因素。買不買,究竟是因為藝術家本人名氣大、作品的完成度高、價錢合理、來源清晰、出版記錄眾多、太太喜歡,還是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

有經驗的藏家,「稀有性」必在其購藏準則之列。這個概念一點也不高深,人有我有,只是滿足基本需要;人無我有,才是收藏的最高追求。

不斷多看同一藝術家作品

不過,如何去詮釋藝術品的「稀有性」,是需要學習和不斷做研究的,因為「稀有」不一定代表「優質」。假設你從100個蘋果中挑出一個,眼前有98個都正正常常,只有一個是已發霉的爛蘋果,還有另一個閃閃發亮的金蘋果。你會如何選擇呢?

要分辨藝術品好壞,跟選蘋果差不多,不要覺得深不可測。關鍵是你要不斷地多看同一位藝術家的作品。你能一眼分辨出金蘋果或爛蘋果,是因為你看過無數正常的蘋果。所以要判斷稀有的東西是好是壞,一切都是經驗的累積,沒有其他。

筆者正在準備馬上舉行的春季拍賣,封面作品是草間彌生一幅名為《無限》(Infinity)的布上繪畫,絕對是說明「稀有性」的好例子。《無限》(Infinity)有一個極為獨特的藝術風格。草間彌生在同一個畫面之上,同時用上了兩個對她來說最重要的符號,即「波點」和「無限的網」。

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超過半世紀,她創作的「純抽象繪畫」,只會選擇其中一個符號作為主題。《無限》近2米高,只用上紅和黑二色完成,此尺寸和色彩組合的作品,常見於草間彌生60年代在紐約時期創作的「無限的網」系列,極具歷史意義和代表性。

遠觀畫面,可見大型的垂直畫面鮮明地被分為兩半,形成左右壁壘分明、兩大片深邃的暗紅色區域。這種左右分割構圖在草間彌生的繪畫風格非常罕見,類似的作品至今未曾在拍賣市場出現,其珍稀程度不言而喻,極具收藏價值。

無論是「波點」或「無限的網」的出現,都跟草間彌生的成長和生命經歷緊密相連。1929年,她出生於富裕的日本家庭,然而童年卻在母親的精神折磨下,於10歲之時便開始受幻覺的困擾。她成年後一直飽受精神錯亂的痛苦,令她曾有輕生的念頭。但透過不斷執迷地畫「波點」和「無限的網」,她得到了平靜和生存的動力。
當觀者凝視這些作品時,仿佛能夠穿越表面符號,直抵她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和精神面貌。

《無限》這幅作品更是她個人精神狀態、經歷與世界觀的完美呈現,成為一幅珍貴的「生命自畫像」,亦或是一部以符號和色彩書寫的「自傳」。

撰文:關尚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