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品牌」成藏家新寵 打破鐘錶主流格局界
微品牌通常產量不高,著重獨立性和創新精神,不強調奢華,也不刻意追求複雜功能,更不在意主流時尚趨勢。
筆者最近參加了幾場錶友聚會,不少人都帶來微品牌的錶款分享,其中一枚擁有跳時功能和孔雀石面盤的Zentier腕錶,格外引人注目。
這些藏家的資歷深,口袋也深,玩遍大自鳴、追針計時或陀飛輪等複雜功能的時計,平時難得一見的獨立製錶師作品也沒少買,而他們對價值約8,000港元的Zentier的喜愛,卻絲毫不遜於傳統的高價錶款。
細究下,微品牌能在近一、兩年內風靡錶壇,主要有幾個原因。首要當然是價格。雖然錶友們家境饒富,入手前都難免需要幾番思量。
設計破格創新
微品牌的購買門檻較低,只需介乎10,000至20,000港元,便能體驗到其他品牌沒有的新鮮感,付出少很多;再者,疫情過後,人們出遊頻繁,在外地遇上心儀錶款,微品牌比主流品牌容易入手,佩戴出遊風險較低,既不太擔心安全問題,也不必顧慮日後想轉賣可能會賠售的情況。
除了價格外,微品牌的設計,有時比獨立製錶師的作品更刁鑽、更破格創新,這或許是更吸引藏家的關鍵。
一些天馬行空的造型和功能組合,可能一般獨立製錶師不敢做或不屑做,微品牌卻能毫無包袱地將其一一實現。
對主流品牌已倦怠的藏家而言,無疑會激起嚐鮮的慾望。此外,這些高端藏家大多希望自己的錶與眾不同,微品牌多採限量生產模式,更能滿足他們追求與眾不同的收藏心態。
在拍賣市場中,以筆者公司為例,在2024年的鐘錶拍賣中,便已出現了微品牌的身影:吉隆坡的Ming Mosaic和日本的Kurono腕錶,分別以高於拍前估價成交,顯示高端鐘錶市場已不再只追求保值,獨特性也是重要考量。
而講到獨特性,微品牌還有一個優勢——就是錶款通常沒有既定的形式,也無百年傳承下來的規範限制,所以有更大自由度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小至時標、指針樣式,大至面盤或錶殼材質均可客製,甚至刻字也能做到。這個過程促進微品牌與買家直接溝通和互動,從而產生緊密聯繫,增強買家對品牌的忠誠度。
最後,社交平台的興起也推動了微品牌的發展。透過用戶分享,微品牌即便沒有巨額市場營銷預算,也能有效且直接地將品牌理念傳達給目標受眾。在全球經濟放緩之際,微品牌卻趁勢崛起,成為既容易入門又充滿個性的收藏新方向,絕對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