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織女創業 由教學到接商場JOB兩邊賺

創業

廣告

講到編織文化,大家會想到什麼?想到小時候長輩為你製作的頸巾、冷衫?還是想到「織織復織織」的花木蘭呢?90後本地新晉編織設計師黃玉婷(Annie)認為,編織不是守舊的技術,亦不只是製作傳統服飾,還可以成為新潮的裝飾布置。她不但開班教學,近期更得到大型商場邀請,以編織製作新春賀年裝置,將這個嶄新的編織文化,向更多人推廣!

文:陳禕楠
相:胡景禧 攝

ifc商場近日設置一件以編織製作的新春賀年裝置。

農曆新年將至,本港各區及大型商場均有濃厚的節日布置,其中位於中環的ifc商場,近日設置一件以特別的毛冷設計,編織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福意綿綿的巨形賀年裝飾。製作這個布置的人,並不是年紀大的老人家,而是90後的Annie及其10人製作團隊。

Annie回想起第一次接觸編織時,已經覺得它是一項有趣的藝術。「小時候與婆婆同住,已經看見她用毛冷製作枱布、地毯、咕臣等家品。由於小小的冷線形態可以如此多變,設計亦出神入化,令我開始對編織產生興趣。」

Annie自小開始,已經對家品類編織產生興趣。

由於受婆婆影響,Annie自小開始已經喜愛編織,甚至連當時的玩具,亦是一些DIY手作編織玩意。長大後,她放棄修讀商科課程,轉到英國一個頂尖藝術及設計學府Central Saint Martins,專注修讀紡織設計。

「由細到大,只視編織為一門興趣,直至大學時,開始學習編織的物料、如何創作形態,才更深入了解這個技術是什麼一回事。」Annie指,香港傳統的編織文化,使用幼冷為主,製作較精細,主要編織頸巾、冷衫等,而外國則多用粗冷,亦不局限於衣飾類,而是可以製作手袋、地毯等,創作更多元化。

大學畢業後,Annie回港只做一名打工仔,未有想到利用「編織」作個人業發展,純粹閒時在家中進行編織創作。及後她將作品放上社交網絡,得到朋友的欣賞及鼓勵,才下定決心辭職、全職開班授徒。

Annie的編織作品多元化,並不局限於衣飾類。(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我教授的編織作品用粗冷為主,花費時間較短,所以適合工作忙碌,生活節奏急促的香港人。」Annie於2016年7月開始,全職教授編織,並於10月成立工作坊The Mint Box Studio,發展自家編織家品品牌。

由於Annie全職教學的心態並非想賺大錢,而是希望向其他人分享擁有的編織知識,所以家人初時都對其發展有所擔憂。後來學生愈來愈多,收支亦做到平衡,才讓家人放心下來。

The Mint Box Studio教授毛公仔、咕臣等家品。(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現時工作坊主要教授毛公仔、咕臣等家品,學生以20至35歲的年輕人為主。「來學編織的人大部分是女生,亦有3成是男生,主要是希望製造小手作,送給另一半。」

由於教學為推廣編織文化,所以新手都可以參加,為了全面照顧各人的能力,課程採取小班教學,至少4人開一班,每班人數約6至8人。有時學生的創作提議,例如曾有提出於作品上打名,是Annie未想過的新嘗試,於是為她帶來創作新靈感。

Annie靠出色的編織技術,獲商場邀請製作賀年編織裝置。

由於編織作品出色,為Annie得到不少「搵銀」的機會,今年更獲ifc商場邀請,製作大型賀年編織裝置。她與製作團隊花了數星期時間,製作寓意大吉大利的「大桔」、招財進寶的「金元寶」、年年有餘的「福魚」,以及龍精虎猛的「舞獅」等,以傳統工藝呈現現代藝術特色。

「與商場合作,大眾直接觸摸到編織作品,可以讓更多人知道技術,不只是局限頸巾、冷衫等衣飾。」Annie續指,創作可訓練專注力,亦考驗其耐性;最重要使她學習時間控制,使下次再有類似製作時,有更多進步空間。

Annie指,大型賀年編織裝置中的「福魚」,是整個作品中最困難的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延伸閱讀:
【90後美容博客 底薪+分成多勞多得】
http://www.edigest.hk/Vip/detail?id=7805
【90後搞「餐廳電視」 向TVB挑機】
http://www.edigest.hk/Vip/detail?id=7651
【會考1分一樣可做老闆 80後北上開製作公司】
http://www.edigest.hk/Vip/detail?id=6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