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淘金】從貧民窟男孩到億萬富翁 Jan Koum賣WhatsApp賺1,500億元
撰文:Vannaice |圖片:unsplash|參考資料:Forbes
Jan Koum曾經擁有 45%的WhatsApp股份,在被Facebook收購了後身家就進漲了68億美元。
究竟這一個普通出身的「打工仔」如何在短短幾年間闖出一片天?
出生在烏克蘭基輔郊外的一條小村莊,Jan Koum是家中的獨子,由家庭主婦的母親和建築醫院和學校的工程經理父親一手養大。
但居住環境惡劣:幾乎沒有熱水供應,父母親為了避免被竊聽都甚少打電話。
由於政局動盪,在16歲時Koum和母親移民到山景城(Mountain View),在政府援助下獲得了一間小型公寓。
Koum母親的行李箱塞滿了從烏克蘭帶過來的文具和筆記本,因為在美國念書的雜費太昂貴,迫不得而如此來節省金錢。
母親任職保姆和Koum在雜貨店打掃來維持生計,後來母親被診斷患有癌症,兩人唯有依靠殘疾津貼來生活。
Koum在18歲時,透過在二手書店購買的電腦書籍來自學,並在互聯網中加入了一個名為w00w00的黑客組織。
他們進入了Silicon Graphics的服務器,並與Napster創辦人Sean Fanning聊天。
後來他入讀聖荷西州立大學,並在安永會計師事務所(Ernst & Young)中擔任安全測試人員。
1997年,他坐在雅虎員工Acton的辦公桌旁,為其檢查公司的廣告系統。
「你可以說他有點不同,」Acton回憶道。
「他非常嚴肅地來詢問的公司的政策是什麼、我在這做什麼等等,但其他事務所人士會使用比較輕鬆的手法,甚至會贈送一瓶葡萄酒。」
六個月後,Koum在雅虎獲得了基礎工程師的工作,但當時Koum還是半工讀的學生。
所以有次其中一家公司的服務器壞了,雅虎聯合創始人David Filo打電話給Koum尋求幫助。
當時Koum回答指他還在學校,結果被David Filo狠狠地大罵,要求Koum立即回到辦公室裡去。再加上Koum也討厭學校,所以最後決定退學。
直至2007年,Koum決定離開了雅虎。
兩年後他買了一部iPhone,並意識到App Store即將產生一個全新的應用行業,他隨後想到要開發一個多功能的軟件。
在見過不少朋友和接收意見後,Koum選擇了WhatsApp這個名字來為他的應用程序命名,因為它聽起來像「what’s up」。
一週後的2009年2月24日,Koum在加利福尼亞州成立了WhatsApp公司,花了幾天時間來為他的應用程序與世界上的任何電話號碼同步。
早期的WhatsApp一直不能順暢地使用,其後Koum想著要放棄並開始尋找工作,但Acton鼓勵他繼續下去。
結果數個月後Apple推出了「推送通知」這個功能,頓時給予了Koum和WhatsApp很大的幫助。
Koum亦更新了WhatsApp的功能,使用者可以自定義狀態,來讓朋友知道。
其後WhatsApp演變成即時通訊般,當時唯一的其他免費短信服務是黑莓的BBM,但這只適用於黑莓手機。
圖片:unsplash
但WhatsApp的獨特之處在於用自己的電話號碼登錄。當時WhatsApp的活躍用戶膨脹到250,000人。
WhatsApp亦逐漸帶來了回報,在2010年的每月收入大約有5,000美元,足以支付當時的成本。
截至2011年初,WhatsApp在美國App Store的所有應用程序中排名前20位。
兩年後的2013年2月,當WhatsApp的用戶群增加到大約2億活躍用戶,公司員工亦擴展到50人。
一路走來,其實Jan Koum走的都不是一條容易的道路。
由當初的普通青年,到現在擠身在億萬富翁之列,Koum除了抓緊發展機會外,最重要要是做好自己想做的事,追逐自己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