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迪生策劃消費觀變革 靠世界名牌致富之路
撰文:Smart ED編輯部|圖片:新傳媒資料室
潘迪生祖籍廣東潮州,1956年6月,他出生於香港一個富商之家。其父潘錦溪早年家貧,十多歲由潮州來港後靠努力工作,省吃儉用,慢慢做起鐘錶生意。 潘迪生從小家教嚴格,英國四年中學、美國五年的高等教育,令他獲益匪淺,培養潘迪生的思維方式和言行舉止,揉和了英、美兩國的特色,這對於從事生意幫助很大。潘迪生回憶說,在英國讀的是寄宿學校,校規很嚴,強調紀律和服從性,不得越雷池半步。
美國卻恰恰相反,作風開放,崇尚自由,不上課都可以。前者使他明白遵紀守時的重要性;後者又培養了他的獨立思考。1978年潘迪生返回香港,未直接參與父輩的企業管理,而是從父親鐘錶行級別最低的售貨員做起。半年後,他飛往日內瓦,在瑞士著名的鐘錶珠寶店Chopard當了18個月學徒,向經營高檔鐘錶及貴重珠寶行的瑞士人取經,受益匪淺。1980年回港,潘迪生用向父親借來的500萬元,在香港最高級的購物中心中環置地廣場開了一家迪生鐘錶珠寶店,專營精心挑選的勞力士(Rolex)等多種名牌鐘錶。其店舖富麗堂皇,服務無微不至,廣告設計獨出心裁,無不顯示出一種超越時代的全新經營理念。
改變港人消費觀
有「購物天堂」美稱的香港,大街小巷的名牌門店,旅客早已是司空見慣,然而這並非香港原本的面貌。當年潘迪生一手一腳的創業,以瑞士高級手錶——勞力士、蕭邦等及名貴珠寶為號召,在港人心中樹立起名牌的觀念。而他本人亦是名牌愛好者,不但穿的、戴的是名牌,坐的車也是名牌——兩部勞斯萊斯。他曾說:「我一向認為,一個人要用名牌來突出個人風格,而不是為名牌所用。」
對於潘迪生走名牌精品路線經營的手法,起初被不少同業視為笑話。因為上世紀80年代初,香港只有少數消費者懂得享用名牌產品。彼時,歐洲的商店已出現專一化、精品化的趨勢,而香港每間珠寶店都是品質參差,這對於尋常百姓或許尚算便利。但對於富豪來說,低檔這意味著降低身分——要賺富人的錢,潘迪生看中的就是這一點。
當時香港的富豪已人數眾多,潘迪生相信,香港已步入亞洲新興發達地區之列,人均收入為中等發達水平以上,此時正是培養、建立消費者對名牌產品的觀念和消費習慣的絕佳時機。他帶領下的迪生公司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靠一間精品店名聲大噪,財源滾滾。1980年12月,香港進入80年代第一個聖誕節來臨之時,潘迪生在香港一份老牌英文報紙上買下整整八個版面,前五版用來祝賀香港市民聖誕快樂;後三版則刊登自己所賣名牌產品的廣告。
廣告刊出後,吸引了香港眾多專業人士的注意,迪生公司一舉成名。此時他乘勝追擊,大施「名牌」戰略。1981年,潘迪生開設了第二間分店,專營Lotex,Chopard,Hermes及Audemars Pigudt等名牌鐘錶。1982年他又購得JOURDAN體育用品在遠東(不包括日本)的專營權。1983年,潘迪生又取得Polo/ Ralph Lauren產品的專營權;1984年,潘迪生又獲取Guy Laroche產品的世界專營權。
投資電影提高知名度
靠「名牌」發家的潘迪生,對「名牌」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1984年,潘迪生又施展其「名牌」策略大手筆:再塑名牌。要讓品牌出名,就要提高知名度。80年代在中英談判的背景下,香港一度出現移民潮,當時經濟出現衰退,電影業不景,連有「電影王國」之稱的邵氏公司也減少拍片。這種時刻,潘迪生卻成立了德寶電影公司,就為進一步提高知名度。
潘迪生花重金邀請著名導演許冠文為公司拍了三部電影;再加上高薪聘請的著名演員周潤發、楊紫瓊、林子祥、羅美薇等一批明星,使得德寶公司實力大增,拍出了《秋天的童話》、《皇家師姐》等一批經典作品。德寶公司也成為香港五家最大的電影公司之一。此外,透過影片中著名影星的衣著打扮,迪生公司所代理的世界名牌可以得到推廣;另外,他本人靠幫電影公司的宣傳積極露面,打響了名頭。可謂是一舉兩得。
1986年9月,在電影業界出盡風頭的潘迪生,轉手將德寶的一半股權出售給其他董事,他也功成身退。1987年11月潘迪生以5,200萬美元收購法國名牌都彭(S.T.Dupont)總公司,這是一家百多年歷史、專為法國上流社會服務的名牌公司,是國際上享譽盛名的都彭打火機及書寫用具名牌系列的設計、製造及分銷商,可以說此品牌是身分的象徵。因連年虧損,該公司早已出現危機。收購完成後,潘迪生對都彭公司進行改組,第一年收入就大增2.6倍,達到逾4億元。
90年代初歐洲陷入經濟衰退,已有180年歷史的英國著名百貨公司夏菲尼高(Harvey Nichols),也因虧損嚴重而陷入危機。潘迪生在一片反對聲中,於1991年10月,以5,370萬英鎊巨資收購了該公司。經過對其內部改革、整頓、重新設計、裝修後,Harvey Nichols在五個月後扭虧為盈。短短數年,潘迪生迅速成為香港擁有最多世界名牌專營權的人,迪生公司也以經營名牌出了名。可以說,如果沒有他創辦迪生集團、經營名牌鐘錶及名貴珠寶,香港的名牌消費觀念可能還要晚十年才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