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搬運工到泰國酒王 蘇旭明敢豪賭 擁179億美元身家 | 富豪智慧 | 名人視野
撰文:Smart ED編輯部 | 圖片:網站圖片、新傳媒資料庫、unsplash
由蘇旭明於1960年一手創立的TCC集團,目前已發展成以釀酒業為主體,並涉及酒店、保險、金融、製造、房地產、農業、旅遊業等多個範疇,產業遍布全世界的巨型企業。
不像其他東南亞華商那樣家底豐厚,1944年出生於泰國曼谷的蘇旭明,家境並不富裕。
他從15歲開始自食其力,打工謀生,從酒廠搬運工開始做起。 在酒廠除了送貨搬運之外,他還積極留心酒廠裏,從釀酒的知識到倉儲貨運的一切情況。
借力嘉士伯擴市佔率
期間他發現酒是一種非常普遍的消費品,不管是富人或窮人,都有一定數量的消費群,而且釀酒對技術和設備的要求並不高,專業門檻較低。 通過權衡和分析,蘇旭明便決定以酒業作為自己發展的目標。
1960年,他開始自立門戶,辦起一家小酒廠,經過20年發展,成為泰國最大的酒廠之一。 不過說到真正發家,還是在他50歲之後。1988年,他併購了紅牛釀酒廠,完善酒類品種,大幅提高產量,並逐漸壟斷了泰國低檔酒市場。
到上世紀90年代,蘇旭明酒廠生產的湄公河威士忌(Mekhong),已經在泰國站穩腳跟,於是他籌劃進入更大的啤酒市場。 泰國本土啤酒產業競爭激烈,蘇旭明可以說是個「後來者」,如何才能出奇制勝?
當時世界第五大釀酒集團丹麥嘉士伯(Carlsberg),在馬來西亞打了漂亮的一仗,獲得當地最大市場分額。
嚐到甜頭後,嘉士伯將目光投向泰國,但就面臨荷蘭釀酒公司喜力(Heineken)的競爭,因此嘉士伯急於在泰國找到一個當地的分銷渠道。
蘇旭明的TCC集團在泰國影響力大,企業發展目標明確,雙方一拍即合,1991年成立合資企業,在泰國生產嘉士伯啤酒。
象牌啤酒大獲成功
當初這個合作並不獲看好,但蘇旭明很快證明了實力。 他利用本身的渠道優勢,要求泰國分銷商在購買湄公河威士忌的同時,必須購進一部分嘉士伯啤酒,這一招讓嘉士伯在當地打開了局面。
惟讓嘉士伯看不透的是,蘇旭明最擅長低價酒營銷,而泰國啤酒市場上最主要競爭者也是低端高濃度啤酒品牌,蘇旭明卻將嘉士伯定位成相對昂貴的高端啤酒品牌。
接下來,蘇旭明利用合資工廠的剩餘產能,在1994年與嘉士伯合作推出了象牌啤酒(Chang Beer),由嘉士伯監督釀造。
象牌啤酒就像是嘉士伯在歐洲市場的大象啤酒(Elephant Beer)翻版,口感相似,比普通啤酒更烈性一些,瓶身包裝也有雷同。區別只在於象牌啤酒定價不高,因此一推出即大受歡迎。
1999年,TCC集團每年生產超過六億升象牌啤酒,生產的嘉士伯啤酒僅1,740萬升;2000年,象牌啤酒一度成為泰國銷量第一啤酒。
這時嘉士伯才終於反應過來,明白蘇旭明借用其品牌優勢,與競爭對手打得熱火朝天,但對嘉士伯本身品牌的市場佔有率卻沒有多大幫助,因此嘉士伯決定停止與TCC集團的合作。 2005年,TCC集團起訴嘉士伯單方面終止合作,獲判勝訴,得到1.2億美元的賠償。
經此一役,蘇旭明集團旗下的泰國釀酒公司(Thai Beverage),以象牌啤酒與湄公河威士忌為主,佔據了80%以上的泰國酒業市場,被稱為「泰國酒王」。
到2012年,蘇旭明打算收購新加坡釀酒業和地產巨頭星獅集團(Fraser and Neave),令他與老對手喜力再次面臨正面對決。
雙方的焦點是由星獅和喜力於1931年共同投資建立的亞太釀酒集團(Asia Pacific Breweries),在14個國家擁有30家釀酒廠和40個品牌,知名的喜力啤酒和虎牌啤酒(Tiger)均由其生產。
2012年7月喜力出價逾40億美元,收購星獅名下亞太釀酒約40%股權,希望達致全面掌控亞太釀酒,提高於亞太市佔率。
四兩撥千斤滿盤皆贏
此時,蘇旭明及其女婿掌管的慈地公司(Kindest Place),卻突然宣布已和部分股東達成協議,收購了22%星獅集團股份和8.6%亞太釀酒廠股份。
由於此舉有可能讓喜力和虎牌啤酒的不少商業秘密落入蘇旭明手中,有嘉士伯的前車之鑒,喜力立刻公開抗議。
但慈地公司步步進逼,提高了亞太釀酒股權的收購價,使得喜力騎虎難下。 如果喜力加價堅持拿下亞太釀酒,便要「大出血」,令蘇旭明和慈地輕鬆賺得數億美元。
但喜力不能看著蘇旭明拿下亞太釀酒,於是只能忍痛提高價格。雙方僵持兩個月後,最終蘇旭明宣布退出角逐,令喜力得以45億美元成功收購亞太釀酒;而蘇旭明和慈地公司,則按協議獲得逾16億美元的現金分紅。
有評論家形容蘇旭明的商戰手法是「四両撥千斤」,無論進退,滿盤皆贏。 據2018年福布斯富豪榜,蘇旭明以179億美元的財富值,進佔泰國首富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