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淘金 90後創業 靜觀冥想 情緒 澍洞 陳健欣 臨床心理學家 精神疾病 認知行為治療 佛教 職場 商業決策

大學未畢業已開始創業 90後推靜觀冥想 成本數千元 | 創業淘金 | Startup新世代

創業

廣告

創業淘金】香港人生活繁忙,每天營營役役,追逐社會加諸的價值觀,鮮有時間停下來,想一想到底在追尋甚麼。「90後」年輕人在求學年代,接觸到靜觀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的好處,故未畢業已經開始創業。正式創業大半年以來,針對大眾的講座活動,參加人數不斷增加,並獲企業主動邀請,舉行各式工作坊,市場需求正急升。澍洞創辦人陳健欣(Peter)於2015年到英國牛津大學交流,期間他改變不少。「我自小便是一個三分鐘熱度的人,做甚麼事情都欠缺毅力,而且有段時間感到情緒困擾,靜觀冥想有助平靜情緒以及提升毅力。」

撰文:Smart ED編輯部|圖片:新傳媒資料室、受訪者提供

進一步了解自己

Peter剛於去年取得香港大學心理學學士學位,順理成章是當臨床心理學家,但他發覺這門學科的重點是處理精神疾病,但未能全面照顧一般人的精神健康,防患未然。

心理治療主要有三種形式,其一是依據弗洛依德的學說;其二是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簡稱 CBT);最後一種是靜觀冥想。

弗洛依德認為人類的心理像一個壓力煲,隨著年紀增長,壓力一直累積,甚至出現防衛機制,將之壓抑。

但過分壓抑會導致病態,因此臨床心理學家會協助患者尋找壓力所在,然後以不同方法處理。

圖片:受訪者提供

 

治療或預防情緒病

認知行為治療是現時心理治療的主流,例如患者遇上社交障礙,認為沒有人喜歡自己,臨床心理學家便會向其展示這些信念的不合理性,然後鼓勵他嘗試改變行為。

至於靜觀冥想,起源於佛教,靜靜地坐著,其實也可以站著或躺著,然後細心觀察自己的思想,毋須加上任何批判,也可以專注於呼吸,或者掃描身體不同部分。

靜觀冥想目的是回到當下一刻,不會被過去的不快經歷,或對未來的不安所牽扯,令心境更加平靜。

近年靜觀冥想開始在港流行,一般是用作治療情緒病的方法之一,大多由宗教團體或社福機構舉辦,以資助形式供有相關病歷的人士參加。

此外,也有不同機構及團體舉辦靜觀冥想活動,當中不少強調預防抑鬱症或情緒病。

「靜觀冥想不只對抑鬱症或情緒病患者有幫助,還能夠協助一般人進一步了解自己,照顧精神健康。」

去年6月開始,Peter以個人名義,與生活書院合作舉行冥想靜觀體驗工作坊,帶領近20人一起「打坐」靜修。

至去年12月,他正式成立澍洞(TreeholeHK),定位為民間學術團體,推廣哲學及靜觀冥想,旨在提升港人的心理質素。

澍洞的起始資金不足10,000元,主要用於公司註冊、租用場地,最大成本是精神及時間。

澍洞主攻兩大業務,包括公眾活動及企業培訓課程,個別活動免費,以吸引更多人開始接觸靜觀冥想。

協助作出商業決策

近期澍洞每月平均舉辦六至八次活動,包括行山、煮食,在當中加入靜觀冥想環節,讓參加者在隨意的環境中探討心理世界,平均每次約20至40人參加。

另一類活動是課座,較早前舉行「心理×哲學」免費講座,大約170人報名,因場地問題,最終只能接受70人參加。

「靜觀冥想源於佛教,當然我們也會探討在宗教方面的意義,但我們更加著重哲學上的理論,強調一切有根有據,而且出於理性。」

參加者大多是逾20、接近30歲的專業人士,男女比例4:6。

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感到迷惘,返工望放工、放工望放假,追逐社會賦予的價值觀,希望能夠探討人生意義。

「靜觀冥想必須透過推廣,才能讓更多人認識,澍洞主要透過content marketing,撰寫不同文章,於網上傳播開去,另外配合傳統的EDM及其他線下推廣。」

澍洞建構網站及facebook專頁,經常發布不同主題的文章,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哲學或心理學理論,同時提供各式生活小貼士。

早前,澍洞獲不同組織邀請設計相關課程,曾為小童群益會舉辦家長與子女的溝通課程,替香港中文大學全人發展中心舉行介紹靜觀冥想的課程。

研發合適的課程

「企業管理層經常需要作出不同決策,然而往往受到人性影響,而作出非理智的決定,靜觀冥想有助他們冷靜判斷,最終做正確的選擇。」

假設觀眾買票進場觀看電影,發覺電影不好看,但往往因為付出的金錢無法收回,而免為其難繼續收看,其實中途離場做更有意義的事情更佳。

為此,Peter正在為銀行、投資公司研發合適的課程,而他本身是程式員(programmer),在工作時經常出現掙扎,故亦考慮製訂這面的培訓資料。

企業培訓課程仍在起步階段,這將是澍洞今年的發展大計之一;

另會針對一般個人推出會員制,亦打算與不同團體crossover,舉行多元化的活動,例如將靜觀冥想的元素融入書法、舞蹈之中。

「早前澍洞舉行的活動及課程,大部分收取象徵式的費用,近期我們開始採取合理的定價方式,每月平均參加人數仍然以雙位數字的幅度增加。」

Peter表示,澍洞未必可以賺大錢,但是照顧精神健康的市場需求不斷增加,他期望能有合理的收入。

圖片:受訪者提供

學習靜察思維

靜觀冥想源於佛教,原本是皇室承繼人的釋迦牟尼,看到人生無常,決定放棄一切,追尋人生意義,結果在菩提樹下,得道成佛。

釋迦牟尼經歷多年修行,不斷反覆思量,發掘真理,務求超脫人世無常帶來的痛苦,最終達到涅槃的境界。

一般所見的佛像,大都是坐著,而且閉上眼睛,這就是「打坐」修行,驅除雜念,看破世事。

現代化的靜觀冥想源於1979年,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榮譽教授Jon Kabat-Zinn制定了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RS) 心理治療方法。

用以協助治療抑鬱症、焦慮症、慢性疼痛等各種由情緒而引起的疾病,並且獲不俗的療效。

靜觀冥想並不是單純的坐著,而是由導師帶領,人們跟隨指示,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或身體不同部分,包括細心咀嚼、身體掃描、步行冥想以及專心聆聽等。

人類的思想往往處於自動導航的狀態,容易被不同事物觸發情緒,經常想著過去不愉快的經歷,或對未來的恐懼。

靜觀冥想的過程中,人們可以學習回到當下一刻,靜靜地覺察思維,只是觀察腦部的活動,毋須加諸任何批判,不被過去及未來的思想影響,令情緒更加平和。

過去逾20年來,靜觀冥想愈來愈流行,甚至出現不同層面的應用,在商業層面,這種方法能夠協助管理層決策,讓員工工作時更加愉快。

美國大型企業如蘋果公司(Apple)、Google、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P & G等,都為員工提供關於靜觀冥想的培訓課程,或在日常工作中加插相關環節。

https://youtu.be/HxUkHeqwr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