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金字塔,置業,危疾保險,意外保險,人壽保險,保險攻略

33歲律師月入80,000元剛置業 重組理財金字塔減財務風險|劉啟明|保險攻略

保險

廣告

【置業理財.保險攻略】現今香港樓價高企,要「上車」談何容易?即使成功置業,由於消耗了不少積蓄,供樓支出同時鎖起部分現金流,生活質素或有所影響,到底應如何修正理財金字塔,減低潛在的財務風險呢?

撰文:劉啟明| 圖片:新傳媒資料室、unsplash

置業理財 重建流動資金

讀者黃小姐33歲,現職律師,月入80,000元,8月成功首置購入將軍澳區一單位自住。置業後,其他理財需要都會隨之而改變,首當其衝是流動資金的重建。新居入伙將花費最少90%的流動資金,包括首期、律師費、印花稅、裝修工程等,可謂「大出血」。

到底流動資金要儲幾多才夠安全?筆者建議準備最少六至九個月的開支,萬一突發事件發生,仍有足夠財力渡過難關。其中供樓支出佔收入約38%,以往的理財習慣應作適當調整,即使通過了按揭壓力測試(現時為按揭利息再額外加3%),亦需為加息做好準備,刪減不必要的支出如海外旅行、奢侈品、娛樂活動等高消費項目,直至流動資金重整完畢為止。以黃小姐的收入;加上行業前景亮麗,相信不足一年便可以完成此目標,生活質素很快拾級而上。

理財金字塔必備:危疾及意外保險

人生無常,萬一遇上意外或疾病,輕則擾亂生活節奏及個人情緒;重則失去工作能力而「供唔起樓」。未供滿的物業並不是資產,而是負債,承按公司仍掌握物業的最終擁有權,萬一業主不能如期履行債務合約便屬「違約」,承按機構有權追收未償還之貸款餘額,甚或沒收物業並重新拍賣成「銀主盤」,業主以往供樓的心血便會付諸流水。此時危疾及意外保險便發揮作用,觸發賠償後將財務風險轉嫁到保險公司。

可惜很多人誤解了賠金的真正用途,以為只可以用作治病療傷,嚴格來說倒卻是一份「收入保障」,協助受保人支付快將到期的財務責任,如每月的樓按、家用、學費、必要開支等,大大減低違約的可能性,讓病者可專心治病療養。簡單而言,受保人會因為傷病而觸發賠償,但保險公司不會詢問賠金的用途,受保人可根據實況解決緊急的理財需要。
建議黃小姐購買危疾險及意外險時,保額應設定為三年的總收入,並選用儲蓄險代替消費險,即使傷病類型與保單賠償定義不符,都可以透過退保價值來支付短期財責。而保單合約年期,可根據供款能力來自由決定,合約期愈短,供款壓力愈高,保費總成本則愈低;相反亦然。

定期人壽對沖早逝風險

危疾及意外險關注「在生保障」;定期人壽險則重視「身故賠償」。很多人往往來不及診病斷症,身體便急速惡化被奪去性命,但樓債並不會因其早逝而中止,甚至會出現「父債子還」的現象。不想樓債禍及家人,應及早投保定期人壽,設定保額及保障期等同於按揭額及供款年期,此舉有效地對沖突如其來的早逝風險。
一般而言,只要受保人身故便會觸發賠償,賠金可即時幫助受益人,支付先人未償還債項及未來家庭支出,為家留一份心意。由於定期壽險屬消費型產品,相對於終身壽險保費較為便宜,保額亦較高,適合現階段缺乏現金流的黃小姐選用。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