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費融資隨時爆炸「供咗10年得個吉」:儲蓄保險典型出事案例|徐風
最近對儲蓄保險的批判,也利用最典型案例:保誠「雋陞」系列儲蓄保險,在保監局要求保險公司公布紅利實現率後(也就是保險界所指的GN16),在某些年度簽發的保誠「雋陞」系列儲蓄保險單,至今實現率低於當時聲稱回報率超過一半。
由於儲蓄保險會被投保人用作長期滾存,紅利實現率出現顯著偏差,容易令投保人大失預算。然而,當GN16生效後,近年各大保險公司的預期回報率也稍為收斂,比較知名的外資保險公司,紅利實現率已回升至八成至九成。
更值得大眾注視的保險品種,是去年興起的保費融資(Premium Financing)。
簡單而言,保費融資相當於向銀行借錢,購買一筆大額的儲蓄保單,期間須每個月支付利息,而有關息率則較保單的回報低,從而得到槓桿效應,放大回報。所以,只要市場息率愈低,回報就愈高;一旦利率急升,則有可能倒蝕收場,是一種風險相對較高的產品。
保費融資的問題,是有較多不確定因素。投資者原則上是購買儲蓄保險,而各家保險公司紅利實現率並不穩定,一般介乎銷售文件預期回報率的八成至九成左右,即內部回報率(IRR)會比保險公司預期的稍微下降。更重要的是,投資者的投資年期動輒10年,而10年間息口變化可以非常巨大,最終也會影響回報。
例如今年以來,受環球通脹影響,美國聯邦儲備局已大幅度加息,而香港與美國由於實施聯繫匯率,息口也隨之向上,據香港銀行公會數據顯示,近期一個月香港銀行同業拆息(HIBOR)已升至接近1.93厘。
去年用作保費融資的儲蓄保單,10年的IRR一般在4.5厘左右;而銀行就保費融資所需的利息,一般為H+2厘,即現時已接近4厘,賺息差的「水位」非常狹窄。
一旦儲蓄保單的回報較預期差,更有機會出現「供咗10年得個吉」,甚至倒蝕。
高息年代啞子吃黃蓮
與供樓一樣,大部分銀行提供的保費融資計劃都會提供封頂息率,但有些銀行的封頂息率則會與最優惠利率(Prime Rate)掛鈎。
換言之,假如銀行「加P」的話,除了令業主開支增加外,這些購買保費融資的投資者,供款利息也會增加。但與樓價目前仍然「硬淨」有別,保單沒有「溢價」,只看有沒有剩餘價值。而剩餘價值在供款首數年較低,如果投資者退保,隨時 Total Loss,也導致保費融資計劃難以脫手。
當然,保費融資與供樓的最大分別,是前者僅須支付利息,後者則要加上部分本金,致後者金額往往較前者大。
然而,保費融資毋須壓力測試,或隱藏了個別進取投資者的風險;加上環球息口持續高企,這類保費融資除了進一步「榨乾」投資者的流動性外,卻沒有任何回報,而且資金鎖定期長,衡量風險回報後並不值博,不過在去年低息期,很多投資者未經深思熟慮就買入這類產品,現在只能啞子吃黃蓮,有苦自己知了。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