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軒專訪|AI翻唱是否侵權存灰色地帶:它似是頭痛,多於機遇
張敬軒在這次訪問當中,提到有關著作權的問題時,他指出,AI與音樂產業要共存,會存在很多複雜的問題,「在人類社會成立的所謂商業模式,一定要建構一個非常穩健的社會模式。」香港暫未有一套完善法規針對AI音樂,甚至存在很多灰色地帶。
故此,張敬軒透露,不少娛樂唱片公司對AI並不抱著非常積極或樂觀的態度。
他以其翻唱另一歌手陳奕迅的《陀飛輪》為例,他想要唱這首歌,並收錄在演唱會DVD內,需要「過五關斬六將」,徵得環球唱片、詞曲作者的同意。只要隨便一方不同意,這個計劃就可能無法實現。
反觀,現時YouTube出現的大量AI翻唱,藝人處於「完全被動的狀態」,並沒有任何法規和制度來確保他們的權益,張敬軒坦言,「它似是頭痛,多於機遇。」
於歐美的影音平台上,AI生成翻唱引來了廣泛關注和歡笑的同時,也激起了爭議,尤其在著作權保護方面。
大多數AI生成翻唱作品,都旨在娛樂和帶來新奇感,例如Rihanna演唱Beyoncé的《Cuff It》、Travis Scott演唱Pop Smoke的《For the Night》,以及Kanye West演唱Justin Bieber的《Love Yourself》等。
唱片公司宣戰
然而,最近有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AI生成翻唱使用了Drake的聲音,演唱Ice Spice的熱門曲目《Munch》。
對此,Drake在社交平台寫下「這將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This is the final straw AI),表達了他對這件事的不滿。
Drake的說法也對應到他所屬唱片公司環球音樂的最新政策。環球音樂公開要求Spotify、Apple Music等串流平台,禁止使用這些AI生成翻唱的音樂。
該公司發言人表示,他們對創作者負有道德和商業責任,將竭盡全力防止未經授權使用創作者的音樂,並阻止各平台放上侵犯創作者權利的內容,他們希望所有合作夥伴,都能防止他們的服務被用於侵害創作者。
事件凸顯了AI技術對音樂產業和著作權保護所帶來的新挑戰。
著作權和道德問題成為業界和藝術家關注的焦點,到底如何在數碼時代,確保創作者的音樂權益?將是一個持續爭論的議題。
著作權保護和合法使用等問題,亦將成為未來音樂產業發展的關鍵,需要藝術家、音樂公司和數碼平台共同努力,找到合適的平衡點。
大數據缺乏情感
撇除上述提到AI所引起的法律爭議,張敬軒亦從藝術層面指出AI的缺失,「我們看到的蒙娜麗莎畫像,莫內、梵高的畫,是因為這些藝術家的精神狀態,他們的人生經歷,他們人生在那個階段的審美。」
但AI在這方面能提供的,只是數據的彙編和統籌,它缺乏情感、精神及創造力。
因此,當我們面對AI生成的所謂「藝術品」時,便更容易將其視為科技的展覽,而不是真正的藝術創作。
藝術品應該是源於人的創造,源自於他們的思想、情感和個人經驗。它們是透過人類的思維和靈感創造,而不僅僅是數據的編碼而產生。
因此,儘管AI在某方面可能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它不能取代真人藝術家所帶來的創造力和情感。
AI震盪娛樂行業
以AI引發深刻變革不僅在音樂產業中,它已經波及到影視行業。自5月,荷里活編劇工會發起了集體罷工近五個月,直到9月底才與電影公司談判結束。
然而,這個問題並沒有徹底解決,而只是達成了暫時性的協議。
工會罷工的主因,正正就是因為AI的興起。
過去,媒體公司投入大量資金進入串流媒體服務,電視節目的製作也迅速成長,然而,編劇的報酬卻一直停滯不前。
隨著AI的崛起,更令業界擔憂編劇和演員的生計,可能會受到影響。
這些擔憂,凸顯了AI技術在娛樂產業中引發的深刻變革,正如音樂產業,面臨重新定義音樂的未來一樣,影視行業也在思考如何適應和規範AI所帶來的革命,以維護人類的創造力和就業機會。
這是一場關乎科技、創意和社會道德的大辯論。
仿真度高感憂慮
在目前這個充滿爭議的時刻,張敬軒形容自己是一個「抱著憂慮態度的觀察者」。
張敬軒認為,AI除了對歌手的利益可能造成影響外,也可能會衍生其他問題,挑戰人們對現有世界的普世價值觀或議題。
「我覺得人類發明的每一項技術,都應該是對我們的生活有益處,使人類的文明更加可以源遠流長。」
他透露:「我有時候看到這幾年,日本、德國他們發明的那些仿真機械人,其實是細思極恐的。」
它們的學習能力之高,令他感到可怕:「我也不希望如霍金先生所說,終有一天,如果我們運用不當,AI會摧毀你一生。」
不過,作為創意工業的一份子,他認為需要保持審慎的態度,確保可以充分了解並應對新技術可能帶來的挑戰。
因此,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需要密切觀察和關注發展,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適應不斷演變的技術趨勢。
特別鳴謝 IAB Hong Kong安排是次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