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研發現金回贈計劃 助香港製造打入國際市場 香港「再工業化」仍有發展空間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新傳媒資料室、由受訪者提供
偉聯塑膠有限公司創辦人徐先生說:「近年內地及海外工資愈來愈高,原材料進口費用亦貴,考慮到生產成本,返回香港設廠是其中一個發展出路。」偉聯一直以生產塑膠製品為主,早於40年前曾於香港設廠生產塑膠齒輪,但因業務需要,已遷廠內地。
然而,偉聯近年因應巿場的變化和需要,業務轉型至生產醫療器材用的塑膠零件材料,另與合作夥伴生產眼鏡用的光學自適鏡片,基於生產產品技術、人力和成本轉變,萌生回港設廠的念頭。
智能技術解決空間人手痛點
至於最能吸引偉聯回港設廠的原因,徐先生坦言是香港擁有高端技術支援、穩定電力供應、知識產權保護及政府資助。偉聯在內地設廠多年,毅然將鏡片的研發和製造擴展至香港,一切由「零」開始,需要了解在港設廠的法例要求、技術運用等。
「我們當初透過中華眼鏡製造廠商會介紹,找到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生產力局)為新生產線研發擔任顧問,由選址廠房、生產線的佈局及設立、機器的選擇和設計到投產,僅花約一年半時間。」
偉聯於2019年委託生產力局在香港本地開發及建立製造光學自適鏡片的智能生產線,並獲得創新科技署創新及科技基金「投資研發現金回贈計劃」資助。在智能系統的協助下,生產線佔地不多,智能生產線全長約30米,六部生產機器只佔用約3,000平方呎的空間,而且只需兩人管理,最高每小時可生產100塊鏡片,製成的自適眼鏡在內地及海外亦大有市場。
生產線分為前期加工、後期處理、智能系統三個部分,機器已連接到廠房的可視化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系統,能自動掃描條碼、讀取資料並完成加工,技術上可遙距控制生產,中樞的智能系統能連接所有機器,並負責收集生產相關數據,包括訂單處理次序、工序開始及結束時間、機器狀態同異常警報、工具損耗等。
借助數碼分身(Digital Twin)概念,大數據可協作分析每一個工序的效能,提示操作人員去進行維修及維護,協助未來生產規模及效率的提升。偉聯把光學自適鏡片生產線伸延到香港後,有意把目前仍在內地生產的醫療用高端器材零件也轉移至香港製造。
「在港設立智能製造生產線,佔用空間、人手及其他成本有所減低,高端技術令產能及質量提升,配合政府資助,成本與內地相若;加上『香港製造』等各種營商優勢,我們認為香港『再工業化』有一定發展空間。」
智能生產線提升企業產能
另一間生產保安設備裝置的港資企業 NiRoTech Limited,產品主要出口至歐洲,包括意大利、法國等,在深圳及越南設有生產線,但基於希望提升全年生產日數、分散生產基地假期休業的因素,決定在港設立該公司第一條智能生產線。生產力局為NiRoTech研發出名為「貓頭鷹」的智能生產線,整條生產線及系統皆為企業度身訂造,同時亦獲得「投資研發現金回贈計劃」資助。
NiRoTech財務總監葉祖禹說:「目前生產線已投資了逾1,000萬元,與生產力局合作,既得到專業技術支援,並可申請『投資研發現金回贈計劃』,獲得最高四成資助額,對企業來說有一定吸引力。」
「貓頭鷹」智能生產線由研發至交付,生產力局花兩年時間,特地採用U形緊湊布局設計,設置了12部機械臂,可組裝精細零件,有效將降低生產不良率降低兩成,由原本高於1%減至現時0.8%,同時令生產車間佔地僅10,000平方呎,較傳統工業用生產線佔地大幅減少一半。
此智能生產線大部分採用自動化工序,有少量工序如焊接電線、產品測試則由人手操作,產能大幅提升1.5倍,而生產成本已貼近內地生產。生產線亦有運用物聯網、實時監測等技術,達至100%追蹤。而相較於傳統生產線,「貓頭鷹」智能生產線的人手可減省60%;估計生產成本亦可縮減15%至20%。
「公司打算在香港分五期發展智能生產項目,其後會將現時位於元朗的廠房,研發生產出口至歐洲的RFID Key,接著就是研發至包裝及測試自動及智能化,當所有項目完成後,香港生產佔整體營業額的分額,將由現時33%增至超過50%。」
善用政府資助及技術支援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認為,偉聯和NiRoTech均是香港企業邁向及實踐「工業4.0」的好例子,同時說明香港推動「再工業化」的無限可能。
「再工業化並非單純指把生產線遷回香港,而是把握『香港製造』各種優勢,包括高科技、法規、知識產權等保障,透過創新及科技,包括物聯網、人工智能、新材料及智能生產工序等,在本港發展高增值產業及產業鏈,開拓本地、內地及海外市場。」
黎少斌鼓勵企業善用政府資助,包括創新及科技基金「投資研發現金回贈計劃」以及「再工業化資助計劃」等,為產業創優增值。生產力局今年將以「成就智上」(Make Smart Smarter)作為年度主題,鼓勵業界好好利用「再工業化」及其他趨勢,為企業謀新出路,同時為香港創新經濟。
創新科技署創新及科技基金推出的「投資研發現金回贈計劃」於2010年4月推出,鼓勵私營機構投放更多資源進行研發,並鼓勵公司與本地公營科研機構加強合作,符合資格企業獲創新及科技基金資助的研發項目,或與指定本地公營科研機構合作項目,可獲40%的現金回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