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變一個人行為和態度 心理學5大法則助應對(下)
(三)距離感:一步一步接近目標。
第三個改變的阻力是距離感(Distance)。人們的觀點和行為,通常只會在短時間內做出小幅度改變,而不是大幅度轉變。
但我們在說服別人時,往往犯的錯誤就是希望對方一步到位,直接採納與他們原本立場完全相反的觀點,這樣的期待幾乎註定失敗。
舉個例子,若某人的立場是完全反對墮胎,閣下卻直接要求他接受「任何情況下都應該允許墮胎」的觀點,他很可能會因為這個提議過於極端而進入「拒絕圈」(Zone of Rejection),也就是心理上無法接受的範圍。
即使你的觀點有理有據,但這樣的說服方式只會讓他更堅守原有立場。
從溫和問題開始
更有效的方法是逐步縮短觀點之間的距離。例如,你可以先從較溫和的問題開始:「在一些極端情況下,比如因姦成孕,你覺得墮胎是否可以被允許?」
以上的提問讓對方有空間去思考,而不會覺得自己的立場被完全否定。
一旦對方在這一步表達了認可,你可以再逐步引導他進一步探討其他可能性。
這種「一步一步走」的策略,比直接要求對方跨越心理上的百步鴻溝更有效。
就像登山一樣,改變需要時間和漸進過程,而不是一蹴而就。
當你讓對方每次只前進一小步時,他們更可能願意向你的目標靠攏,最終實現觀點的轉變。
降低新嘗試成本
(四)不確定性:降低新嘗試的成本。
第四個元素是不確定性(Uncertainty)。每當我們面對改變時,心中往往充滿恐懼,擔心改變後是否適合自己,或是否能回頭重來。
這種不確定感,會成為阻止我們採取行動的主要原因之一。
舉個例子,假設你是個喜歡運動的人,然而你的伴侶對運動並不感興趣,你想說服他一起參加水上活動。
你可能會提出兩種提案:第一個是,跟他說「不如我們週末一起去運動用品店,買一套水上運動用品,然後我們就可以開始玩水上活動。」
第二個提案是,建議他「不如這週末我們找個免費的水上體驗,試試看怎麼樣,然後再決定要不要買任何東西」。
對方很大可能會選擇第二個提案,因為第一個提案,涉及更多的不確定性。
買了水上用品後,萬一不喜歡玩水上活動,不但浪費了金錢,也可能會感到失望。
相比之下,第二個提案的成本便低很多,不會有太大的風險。即使對方不喜歡,也不會有太大損失。
這個原則也可以應用到說服其他人上。當我們要改變對方的行為時,降低對方的嘗試成本,會大大增加他們的接受度。
在商業領域中,這就是為甚麼許多公司推出試用方案或免費體驗,因為這樣能夠讓消費者減少對產品的疑慮,輕鬆嘗試新事物。
通過降低不確定性,我們能讓對方更願意嘗試,從而促成行為改變。
(五)補強證據:提供多方支持。
最後一個元素是補強證據(Corroborating Evidence),這意思是,當我們想要改變別人根深蒂固的想法或行為時,來自不同角度的支持證據,會讓說服過程更有效。
想像一下,如果你想幫助某位毒品使用者戒毒,可能他身邊的家人和朋友已經反覆勸過他,但這些建議往往聽了就忘,並不容易產生改變。
這時,多方支持的證據就變得至關重要。
根據這個原則,當來自不同人的證據能夠集中表達時,效果會更好。
在關鍵時刻多方勸喻
比如這位使用者真的想改變自己的行為,而不是一個一個人去勸他,為何不在一個家庭聚會上,讓所有親朋好友,輪流說出自己希望他改變的理由呢?
當然,這些理由要避免指責,重要的是讓對方感覺到這一切,都是出於對他的關愛與支持。
這樣的做法會讓對方感受到強烈的壓力,雖然可能會有些反感,但當問題足夠重大時,這種方式通常能帶來更深遠的改變。同樣的原則也可以應用在其他情境中,比如工作場合。
如果你想讓某位同事改變行為,單純逐一提點可能效果不大,甚至會讓對方感到煩躁。
反而如果能在一個關鍵時刻,匯集幾個同事的支持,並運用這些心理學原則,成功的機會就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