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體黃金威士忌︳由用家開始 投資威士忌 獲利逾10倍︳封面故事
很多投資都是從喜好開始,Cherry亦不例外。她年輕時已愛喝酒,初次接觸威士忌便是在卡拉OK。「當時很流行威士忌溝綠茶,都是玩的性質。直到2012至2013年才開始認真品嚐威士忌,會飲Single Malt的蘇格蘭威士忌。」
那時沒想過要投資威士忌,只是發現「愈飲愈貴」:「我在2010年前,一瓶麥卡倫30年也只是9,000多元,但2010年代已升至逾30,000元,今天每瓶更差不多要50,000元。」
家中曾存放逾3000瓶酒
她於是開始「儲貨」,為的只是不想「捱貴酒」。後來她的朋友發現,她買的酒價值每次都升;再加上2012年留意到日本威士忌熱潮,於是開始較有信心大手入貨。
「剛開始時,我也不太懂威士忌知識,只是衝進賣酒的辦館,問有沒有麥卡倫30年,或是有哪些雪梨桶釀製25年以上的酒,逐瓶逐瓶收回來,高峰時期,我家裏囤積了差不多3,000瓶酒。」
這些酒有些會自己喝,有些見好價則會賣出。她記得最威水的一次「戰績」,是2013年在拍賣行買入一瓶酒,連佣金成本是78,000元。
「那是日本羽生出品,那酒廠有一套卡牌系列,一共54瓶,而我那瓶就是葵扇煙。因為我覺得葵扇煙是54瓶中是最強標誌性。直至2022年,我透過拍賣行賣出這瓶酒,成交價是78萬元,剛剛升值十倍。」Cherry說。
向上游發展 投資原桶威士忌
但要數賺幅最大,反而是日本的響17年,她在日本時大手買入,每瓶只是300多港元。後來日本威士忌瘋炒,她便食正這個大浪。
「響最高峰時曾升逾6,000元,雖然近年價格跌了,但目前仍可4,000多元出貨。如果以升幅百分比計算,它比羽生的葵扇煙更高。」
Cherry家中的酒愈來愈多,後期也逼不得已要放在公司。只是香港地寸金尺土;加上酒精易燃,大量存放也有危險,保險亦不保,Cherry認為長此下去不是辦法,故2017年開始扭轉投資方向,向上游發展,投資原桶威士忌。
Cherry當時做了一些研究,瓶裝威士忌升值與否,主要是靠二手市場炒作,因為酒體入樽後,味道便停留在入樽時,往後的升值便只能視乎二手市場的需求。
反而威士忌原酒存放在木桶中繼續熟成,空氣及木桶會令酒體味道有所提升,時間愈久,價值便愈高。只要一天不裝瓶,貨倉氣溫、儲存方式得宜,每年平均可有大約10%至12%升幅。
「如此一來,我不需再煩惱儲存地方,威士忌又可以年年升值,這比投資瓶裝威士忌更穩陣。」Cherry說。
她親身到蘇格蘭,直接與不同的桶商、甚至蒸餾廠接洽、試酒,覺得合適才會投資。後來更發展成事業,不但推出自己品牌的瓶裝威士忌系列,還為有意投資原桶威士忌的人士「搭路」,做投資中介。
「原來頗多中產或專業人士喜愛投資威士忌,可能他們在樓市和股票已賺到一定的利潤,套現後想再找一些另類的投資。」
投資者不乏中產及專業人士
Cherry表示,經她投資原桶威士忌的投資者中,超過50%都屬於中產客戶,近年也不乏家族辦公室,會將部分資金投資於威士忌。
最令她意想不到的是,近年連年輕人也有興趣投資。「去年有一群20多歲、於外國讀書的後生仔,他們夾錢投資了一個酒桶。他們的邏輯是,在英國讀書時已經常喝威士忌,知道是國寶級的產物,一桶買下來,在朋友面前覺得好型。
他們又看到新聞,知道威士忌年年升值,重點是年輕,有的是時間,就算等10至20年也沒所謂,持貨力很強。」
Cherry預料未來或會有更多人士有興趣投資原桶威士忌,又透露有機會與著名桌球巨星奧蘇利雲合作,細節稍後公開。
天價威士忌有幾貴?
近年威士忌在拍賣會上不斷刷新世界紀錄,在瓶裝威士忌世界裏,最貴的一瓶是麥卡倫推出的Macallan 1926,於2023年在倫敦蘇富比拍賣會以218.75萬英鎊天價成交,即逾2,000萬港元。
該酒在雪梨酒桶已釀了60年,於1986年僅入樽40瓶作銷售,瓶身高價是由意大利著名畫家Valerio Adami設計,稀有性及藝術性並重,被譽為「威士忌聖杯」。
至於桶裝威士忌世界紀錄,則是於2022年通過私人洽購方式創下,成交價1,600萬英鎊,連稅及佣金則達1,900萬英鎊(約1.9億港元)。
該桶威士忌是位於蘇格蘭Islay島的Ardbeg酒廠釀製,Islay島的威士忌以泥煤風格聞名於世。該酒於1975年蒸餾,並分裝於兩個陳年木桶,2014年再轉入雪梨桶繼續熟成。報道指,該酒桶可分裝440瓶700毫升的威士忌,相當於每瓶36,000英鎊。
相關
液體黃金威士忌︳拍賣行邦瀚斯: 日本威士忌在港有價有市︳封面故事
液體黃金威士忌︳威士忌騙案多 如何提防︳封面故事
液體黃金威士忌︳新手入門 威士忌品牌選擇︳封面故事
液體黃金威士忌︳投資貼士 挑選威士忌4大準則︳封面故事
液體黃金威士忌︳拆解原桶威士忌投資玩法 入場費低至50,000元以下︳封面故事
免責聲明:本專頁刊載的所有投資分析技巧,只可作參考用途。市場瞬息萬變,讀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理應審慎,並主動掌握市場最新狀況。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刊及相關作者無關。而本集團旗下網站或社交平台的網誌內容及觀點,僅屬筆者個人意見,與新傳媒立場無關。本集團旗下網站對因上述人士張貼之資訊內容所帶來之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