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ri 中國奢侈品市場 資料圖片

MDRi料中國奢侈品市場 將穩健增長 年輕一代看法有大轉變

商業

廣告

中國一向是奢侈品大戶,市場研究中心MDRi對內地及香港消費者的奢侈品消費態度與情緒進行調查,並聚焦於2025年市場預測。結果發現,中國消費者對未來經濟的看法普遍樂觀,年輕消費者的樂觀情緒尤為強烈,其中56%的消費者表示,未來將在奢侈品上花更多錢。MDRi行政總裁鄭文良(Simon Tye)接受專訪時指出,長期來看,中國奢侈品市場將穩健增長,年輕一代注重奢侈品背後的文化意涵和情感連結,對出自中國的品牌更為熱衷。

MDRi這項調查的對象主要是內地和香港的消費者(分別為1,500名內地消費者及500名香港消費者),所有參與者均需要在過去12個月內曾購買高價奢侈品(例如手錶、鞋子、手袋等),並能準確提供品牌和價格的詳細訊息。
內地受訪者的平均年齡約為35歲,年均收入達130萬元人民幣;而香港受訪者的年均收入則為100萬港元。
調查顯示,內地消費者對未來經濟的看法普遍樂觀,87%內地受訪者對未來持正面看法,其中34%表示非常樂觀;33%認為前景較為樂觀。
年輕消費者的樂觀情緒尤為強烈,相較於年齡較大的消費者,年輕人顯然更為積極。

從不同城市等級的消費情緒來看,無論是一線、二線還是三線城市,情緒差異不大,均顯示出對奢侈品市場的強勁信心。

mdri 中國奢侈品市場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內地消費者重視奢華體驗

在內地市場中,56%的消費者表示未來將在奢侈品上花更多錢,僅有9%的人預計會減少支出。
顯示內地消費者對奢侈品的強勁需求,且過去12個月的奢侈品消費均值約23萬元人民幣(約33,000美元),年增長率為7%。
此外,消費者的支出重點不僅限於傳統奢侈品,而是由「買產品」轉向「買體驗」,更多的內地消費者開始將預算投入到奢華體驗中,包括高級餐飲、豪華酒店及商務艙等領域,顯示奢華體驗正成為內地消費者日益看重的消費趨勢。
另外,部分消費者把一部分奢侈品的預算,轉移到健康與養生上。

mdri 中國奢侈品市場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年輕一代更注重文化意涵

Simon表示,觀察到年輕一代對奢侈品的需求與過去幾代人有所不同,「他們更注重奢侈品背後的文化意涵和情感連結,而非僅僅追求品牌的價值。」
民族自豪感在年輕消費者中的崛起,讓他們對中國品牌的認同感逐漸增強。33%的內地年輕人開始偏好中國奢侈品牌;而只有29%的人選擇法國等西方品牌,這與過去的消費習慣形成鮮明對比。
有80%的內地消費者表示,在奢侈品中融入中國元素是重要的,Simon強調,所說的中國元素,不代表他們是要龍、鳳、蓮花等。
內地消費者著重的是產品寓意,在產品故事中融入中國元素,例如,法國巴黎創立的珠寶品牌Van Cleef & Arpels,最著名的四葉草系列,便喻意著「好運」。

但內地消費者不希望「編故事」,而是希望找到產品與他們之間的某種聯繫,讓他們有共鳴。
而在品牌歷史與故事方面,46%的內地消費者認為中國品牌更好;只有21%認為西方品牌更好。與自身的關聯性方面,中國品牌佔42%;西方品牌只有16%。在優雅程度上,消費者亦認為中國品牌較西方品牌更好。
至於香港消費者,他們唯一認為中國品牌更優的是價格,但工藝方面,他們也認為內地做得好。「當我們看數據時,若能站在中國人的角度去思考,就會發現對奢侈品的理解方式已經改變了。這也意味著西方品牌將會面臨很大的挑戰。」Simon說。

香港對中國品牌的看法明顯不同,香港消費者最想買的品牌,是來自法國及義大利,內地只有18%。
被問及未來12個月對相關國家品牌會買更多嗎?56%內地消費者想買更多中國品牌;英國品牌是45%,其他是38%。而在香港,法國、義大利各佔42%,這就顯示出香港與內地消費者的思維方式非常不同。
當問到「奢侈品的分類」時,內地消費者談的是手錶、珠寶,他們喜歡的是工藝、品質與創新;而香港消費者談的卻是轉售價值。顯示後者心態是偏價格導向;而內地消費者朝向更高欣賞與品味。

mdri 中國奢侈品市場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僅3成Z世代願購傳統品牌

兩地的Z世代對奢侈品的需求和消費行為有顯著變化。他們更傾向於追求即時享受和身心健康,將奢侈品視為自我照顧的一種方式。
他們對品牌的忠誠度較低,對奢侈品的需求更多來自於尋求獨特的體驗和情感聯繫,而非單純的品牌追求。
38%的內地Z世代表示願意購買傳統的奢侈品牌,這可能對西方品牌未來的市場地位構成挑戰。
「年輕人視奢侈品是一種提升身心健康與自我照顧的方式,他們非常關心自己的福祉。他們想要享受生活、即時滿足,更關注品牌和自己的關係。內地有50%消費者願意花錢在提供專屬奢華產品的知名品牌上,但年輕人中,只有38%說他們想買知名品牌。這群年輕人會說,『其實我對品牌沒那麼興奮』。所以當你問我西方品牌是否會受到挑戰?我的答案是:會。」

他補充,如果這些年輕人長大後,對西方品牌沒有認同感,那麼西方品牌就會遇到麻煩。
「他們會問:『為甚麼我要去買LV,為甚麼我要買Chanel,為甚麼我要買Balenciaga?為甚麼、為甚麼?』他們會提出這些問題,他們想要有令人嚮往的生活方式,想要沉浸其中,這真的很難滿足。」
另外,報告發現,在內地市場中,二手奢侈品的需求正顯著增長。59%的消費者表示過去一年內購買過二手奢侈品,較前增加了12%。
其中年輕消費者(如Z世代)對二手奢侈品的接受度更高,當中包括皮夾、鞋子、服裝、手袋等。這些消費者購買二手商品並非僅為了追求品牌,而是希望能夠表現出個性與獨特的風格。

Simon打趣說:「我跟辦公室內一個年輕人聊過,他說買到一個Gucci古著包,是亮綠色的,但他說買這個不是因為品牌,因為Gucci現在已經不流行了,但他不在意,因為那個包的設計與顏色,展現了他的個性。」

二線城市受訪者較一線更樂觀

雖然坊間有數據顯示,內地經濟或出現放緩趨勢,但Simon提醒,他們的研究對象不是一般大眾市場,而是中上階層的人群。
「他們的情緒跟大眾市場所反映的狀況是不同的。另外,中國的情況真的很複雜,很多不同的區域,比如一線、二線、三線城市,或南方跟北方都已經非常不同,而且他們的行為也不一樣,所以很難一概而論說經濟不好,大家就都很悲觀。」

Simon分析,長期來看,奢侈品市場將穩健增長,尤其是內地市場。
「內地中產階級快速擴大,且二線與三線城市潛力巨大。隨著這些城市消費者的消費力增強,未來將成為奢侈品市場的重要增長來源。」
調查中另一個有趣的發現,是內地一、二及三線城市對生活壓力的感受並不同。Simon指,二線城市的消費者對生活成本壓力的感受較低,生活成本變化不大或僅小幅上升。
一線和三線城市對生活壓力的感受則明顯較高。另外,一線與三線城市的民眾存錢比例是75%、73%;但二線城市的人反而存得最少,意味著他們想花更多。
在二線城市,有52%消費者表示願意花錢買知名品牌,這個數字比一線城市的48%要高,也高於全國整體平均;另外45%表示購買奢侈品讓他們感到滿足與快樂,一線城市只有38%,種種數字顯示二線城市更具潛力。

香港消費市場受考驗

與內地市場的樂觀情緒形成對比,香港的消費情緒顯得較為保守。僅有49%的香港受訪者對未來經濟感到樂觀,相對而言,香港的悲觀情緒較為明顯,顯示出香港消費者對未來的市場前景持謹慎態度。
關於消費傾向與預期支出變化,香港市場的消費情緒與內地相比較為中立,48%的香港消費者表示未來會花更多錢購買奢侈品;12%的人則表示將減少消費。香港市場的奢侈品消費均值為22萬元,成長幅度較內地緩慢,顯示出香港消費市場的成熟和穩定。
而香港對內地消費者的吸引力,在內地一、二及三線城市有所不同,有82%的內地消費者認為香港還是奢華購物的重鎮;但在一線城市只有47.8%,較前一年下降了5%,

反而二線、三線的支持度在上升。Simon解釋,主要原因之一是香港的奢華體驗,已經不如其他亞洲或內地城市。
「香港需要創造更高層次的體驗。現在的消費者很精明,他們不再滿身品牌商標,他們穿著得體、有品味、不再大聲喧嘩,至少不像以前那樣。」
不過,Simon補充,儘管香港的奢侈品市場面臨一些挑戰,但仍然具備潛力。隨著內地對外開放的加強,香港也成為內地高資產人士的重要資本流動中心。
據Simon所知,香港銀行積極吸引內地非居民開設賬戶,「他們不全是來自一線城市,大多數是來自大灣區。想像一下,他們平均帶了約300萬至500萬元人民幣來香港,而且願意把他們資產的40%至接近50%放在香港。這很誇張。問題是,我們如何創造足夠的吸引力讓他們願意消費。」

這些開戶者為香港的金融市場帶來豐厚的增長機會,而本地發展商亦正嘗試以創新經驗吸引前者。
「許多地產開發商已經投入大量資金改造現有的購物場所,例如怡和大廈和Landmark,試圖通過創新和提升消費體驗,來吸引更多消費者。」
總的來說,內地與香港的奢侈品市場均顯示出穩定增長的潛力,但兩地消費者的態度和行為存在顯著差異。
內地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一代,對奢侈品的需求正朝向體驗化與情感化發展;而香港則面臨市場創新與消費者需求轉變的挑戰。無論如何,內地市場的潛力仍然是全球奢侈品品牌最為關注的焦點。

撰文:經一編輯部圖片來源: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