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天橋 esg

能讓全港市民見證受惠的ESG策略 行人天橋變身太陽能發電站

商業

廣告

由全球沸騰到ESG策略

多國去年七月整體氣溫都錄得歷史新高,而聯合國已警告:「全球沸騰」時代已經來臨,香港交易所亦於今年四月就優化環境、社會及管治(ESG)框架下的信息披露諮詢文件刊發總結,規定股票發行人於2025年1月1日或之後開始的財政年度強制披露公司業務對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

筆者分析了特區政府天文台自1992年至2023年所記錄的一萬一千多日每日總日照數據,以五年移動平均數來比較,發現截至去年底的移動平均每日總日照時數比30年前上升了14%,而每日少於4小時日照的日數(包括陰天和雨天)更下跌了15%,啟示了人類可更積極以太陽能替代部份碳排放能源的消耗。

很多公私營建築物都已探討在其大廈天台安裝太陽能系統,奈何有些建築物在設計建築圖則時把天台定為隔火層,須作暫避火災或等待救援之用,所以令安裝方案多了考慮因素,而普羅市民亦未必能從「近距離」理解以太陽能替代方案減少碳排放的意思,但有一項民生設施若安裝太陽能設備卻相對快捷可行,而且令全港市民見證受惠,它就是行人天橋。

能讓全港市民見證受惠的ESG策略

根據目前港府開放數據,有一千零八十八條行人天橋由路政署管理維修,涉及總蓋頂面積超過四百六十萬平方呎,若以能安裝每塊1米乘1.65米每日收集4小時約1.188千瓦小時(kWh)的太陽能收集板的天橋(約九百二十條)蓋頂計算,能放置202,000塊,再乘以天文台全年達4小時日照數目的207天,即一年能獲取約49,700,000千瓦小時的電力,相當於14,000架電動車每架一年行走20,000公里、4,000戶家庭一年用電、200,000平方呎商業大廈或40,000平方呎數據中心的一年用電量。

到時候在天橋通道內可實時顯示戶外溫度、濕度、降雨量、天氣預報及當天已收集到的電力,天橋照明和通風系統所用之電力、有否剩餘電量等資訊,透過電力聯網甚至可把剩餘電力供其他當天日照效率較低的天橋使用,又或積穀防饑作為陰天雨天時的供電,甚至把剩餘電力賣給電力公司,補貼維修保養天橋設備的開支。當然,要把智能天橋實現,還要考慮天橋的結構載荷、施工方法、日照效率等問題,但由於行人天橋是香港人車分隔策略的可持續設施,數量日益增加,所以引入太陽能替代方案有助提升這種公共設施的整體效益。